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老同学夫妇几年前移居美国,来信中很少谈他们自己,每次信的主题都是关于他们的儿子在美国上学的情况,我每每看信,都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中国的教育,比较的结果是很有意思的。这对老同学是怀着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很大成见,  相似文献   

2.
一对老同学夫妇几年前移居美国,来信中很少谈他们自己,每次信的主题都是关于他们的儿子在美国上学的情况,我每每看信,都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中国的教育,比较的结果是很有意思的。这对老同学是怀着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很大成见,  相似文献   

3.
1.约翰是美国的一个旧汽车商。一天,他的商店里来了一对青年夫妇。他向这对夫妇推荐了许多车,费尽了口舌,然而他们对每辆车都能找出毛病。就这样,他们选遍了库存的所有旧车后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4.
美国人教子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曾与一对美国夫妇做邻居。这对美国夫妇有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很爱运动,常常在他们家门前的草坪上踢球。  相似文献   

5.
许岗 《留学生》2010,(3):64-64
美国真可谓一个保护隐私权的大国。不该问的,绝对不问,譬如婚姻状况、年龄、收入等。我刚去美国读书时,曾住在一对美国白人夫妇家里。我曾冒昧地向女主人问起她的收入,引起她的非常不快。之后,和她同居的男友(而我以为他们是对夫妇)非常郑重地向我指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海外英语》2013,(8):62-63
我的朋友埃文斯夫妇(DavidandJanEvans)亲自签名并把《文化相聚》寄给我,这是一本由他们和张子清教授一起主编的中文书,JanandDavid还曾经是我的hostfamily,夫妇俩作为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自1988年起曾先后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州、南京教学和校际交流.他们对中国及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收到这本书后,就利用周末时间一口气读完,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艾琳娜是纽约一所大学的法学讲师,丈夫罗杰斯是法学博士,他们曾经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我通过朋友认识了他们。如今他们的大儿子西蒙和大女儿艾玛已经进人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小儿子安得鲁也已经四岁了。前不久,艾琳娜发来电子邮件,说她这个三个孩子的母亲又去上学了,生活得非常忙碌又有意思,为了这个话题,我们不断来往着邮件。 原来,艾琳娜夫妇和一些美国的中、青年父母亲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太大,科技进步太快,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也使家庭教育方面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拿艾琳娜夫妇来说,也是遇到…  相似文献   

8.
2005年夏的一天,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铺师家小户的乡间小道上,走来一对碧眼雪肤的美国夫妇,他们口吐英语,面带笑容,左顾右盼,兴奋异常,引来无数好奇的目光。自从盘古开天地,老外进村第一次。他们是谁?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这是一个童话般的故事……中国情结从此生他们是贝弗莉(Beverly McGaughy)和鲍勃(Bob McGaughy),家住美国马里兰。像多数美国人一样,他们曾经对中国了解甚少。1981年,乐善好施的他们将一家越南难民接到了家中。半年后,这家难民可以自食其力搬出去住了,但从小失去母爱、早已管贝弗莉叫“妈咪”的五岁的…  相似文献   

9.
吕慎  柳路 《老年教育》2014,(12):6-6
<正>72岁和61岁,这个年纪的北京人多数都徜徉在各大公园休闲娱乐。可有一对北京夫妇,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在贵州苗乡山区支教。丈夫朱敏才曾长期担任我国驻外商务参赞,妻子孙丽娜则是北京市某小学英语教师。9年前,得知贵州山区严重缺乏师资,这对正在享受退休时光的夫妇坐不住了。2005年5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乘火车来到贵阳。  相似文献   

10.
毕胜福 《上海教育》2008,(13):41-41
笔者在美国探亲期间,住在美国南部的休斯敦,房东夫妇是多年前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大女儿Angie当时6岁,正上小学一年级,所以,笔者有机会通过Angie和她的父母,了解美国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一、1995年,一对中国夫妇产下了一个女婴。由于家庭极其困难,实在无能为力养活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决定抛弃亲生女儿。抛弃时写了一张字条放入女婴怀中。字条中除对领养者表示千恩万谢之外,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天若有情,人若有缘,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后的7月7日,在杭州西湖断桥相见。这个弃婴后来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美国夫妇一家老少很宠爱她,她现在生活得很好。十年后,时至2005年7月7日,中国夫妇和受美国夫妇之托的一对年轻人,分别来到杭州西湖断桥上。由于飞机延误,他们虽然如约而来,却失之交臂。后来媒体帮忙,终于相见了。但没有见到…  相似文献   

12.
人活着就得有目标,否则,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泊不定。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对美国夫妇有两个孩子,还养了一只小狗。有一天,这对夫妇为小狗请了一个训兽师来训练小狗。训兽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很是意外。可训兽师说:“每只小狗都得有一个目标!”无奈之下,他们为小狗定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起玩,夜里看家。  相似文献   

13.
一对旅居越南的华侨夫妇,不会讲英语,却跑到美国做生意——上街卖新出炉的面包。他们坚持每天清晨推着热面包出去卖。以前美国人总吃冷面包,现在有了热的,又香又软很好吃。很快,晨练的人们就被味吸引过来了,结果,他们的面包每天都卖得光光的。这期间,他们运用了一个经营诀窍:如果今天有8个人来买面包,明天就只做7个人的,永远让一个人买不到。这样,第二天来的人会更早更多。后来,这对夫妇开了美国第二大面包  相似文献   

14.
说起第一位向世界介绍长征的西方人,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其实,这一殊荣属于瑞士人勃沙特。作为一位亲自参加了长征的西方人,他还对红军的作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帮助作用。一、红军扣留“西方间谍,”瑞士传教士“参加”长征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贵州作战时,碰上了几名外国传教士,其中就有瑞士人勃沙特夫妇。红军战士们误以为勃沙特是特务,遂将他们逮捕后,押着一起行军。正是这一小小的误会开始了勃沙特的传奇经历。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是一位出生在英国的瑞士传教士。第二天,红军弄清他们的身份后,就释放了外国传教…  相似文献   

15.
仲玲 《生活教育》2012,(15):11-13
记者:这是你们夫妇和孩子第一次到中国大陆来吗? 金珮书:是,第一次。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去美国的?  相似文献   

16.
白春林 《家教指南》2003,(10):58-59
据美国《佛罗里达晚报》报道,前不久当地一对夫妇控告一家托儿所,因为他们教会了这对夫妇的孩子认识了字母“0”。这对夫妇强调,在以前,他们的孩子可以把“0”想象成苹果、乒乓球等任何圆的东西。而当孩子认识了“0”之后,孩子就固定地认识了这么一个字母,再也没有了对“0”的想象。他们认为这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创造力的开发。对儿童的创造力,国外的父母异常重视。许多儿童从小就在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不会被当做衡量学习成绩好坏的惟一标准,这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许多父母鼓励孩子去创造、去发明,而不是让孩子沿着前…  相似文献   

17.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8.
日本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的《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的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时,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一家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12岁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门上,一块很大的茶色玻璃被打碎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相似文献   

19.
黑尔斯夫妇家住伊利诺州的史蒂文森郡,他们经营一片规模不大的牧场,饲养肉牛和马。我从芝加哥来到这里,应邀在黑尔斯家小住。黑尔斯夫妇年逾70,身体很硬朗。白天黑尔斯先生领我去牧场看望他的牛群。牧场青草肥嫩,牛群闲散而又自在。晚上吃饭时,黑尔斯夫妇不断同我谈起美国农业面临的问题。黑尔斯先生说,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为全美人口的百分之三,一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160个美国人,并且还负担部分粮食出口,这是一个乐观的数字,何况政府给予农业的补贴也优惠。现在的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颁奖晚会上,胡忠、谢晓君夫妇被大家称为"最美教师",这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最高褒奖,也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大肯定。对于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