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选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散文,其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德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本文着重探究其中《论语》选读文本的人文教化思想. 一、重"礼"重"仁"的人文教化思想 中国人文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在早期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化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孔子创立了先秦儒家学派,第一次真正将以人文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自觉的倡导和弘扬,并阐明了人文教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对道德层面的积极意义.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强调了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将我国传统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尝试和探索.对此,通过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教学之中,发挥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美育和人文素养的目的,树立文化自信,为全面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3.
"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对道德层面的积极意义.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强调了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将我国传统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尝试和探索.对此,通过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教学之中,发挥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美育和人文素养的目的,树立文化自信,为全面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然而当下的中国文化却面临着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到了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传统音乐,因为外来音乐的冲击一样也面临传承断绝的问题。传统音乐不光在音乐本身上愉人动听还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孔夫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音乐对中国社会风气和全民思潮的培植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的保护已需提上日程,使传统音乐能再次以燎原之势席卷世界。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科书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典文化体系,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为"仁礼",礼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教育具有继承性,几千年之前的儒家文化就提倡要注重道德教育,直至现今社会,德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这里谈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立德树人"的经典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语文教科书首当其冲地扮演着这一角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更加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主要表现在文章编排和内容选择上,在七年级上下册部编版语文教科48篇课文中,有12篇谈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于此,主要针对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是教育发展内在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其次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最后结合高职语文具体教学案例,提出高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策略,目的在于充实高职语文教育功能,有效传承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树立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学则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课程内容与学习情境脱节、教材的单一化和缺乏创新、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多样化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如通过文化讲座、展览、剧场、歌舞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游学、亲子阅读等活动,推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最后,教师要营造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如鼓励学生开展文化作品的创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只有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学生,才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对于提升人的人文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语文又是一门文化,许多语文课文都是从优秀的中华典籍中遴选出来的,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最好的文化载体。唐诗、宋词,以及各种寓言故事,都充满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寓意,是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本文旨在对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春梅 《生活教育》2014,(12):53-54
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进文化距离,积淀丰厚文化,传扬传统文化,孕育人文情怀,本文主要基于语文教学来阐述,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创新教学模式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博爱、宽容、责任等优秀传统人文思想融入其中,对于中职学生发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十分深广。语文教学必须把握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得以感染,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依托国学教育,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识、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广大小学生实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使他们传承并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逐渐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有必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受启蒙教育,各项素质和品质尚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黄金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意义的分析,就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荆春艳 《家教世界》2013,(7X):140-14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优良传统对我们当今的时代有着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学作为文化载体,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浸染中学生的心灵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要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初中语文教学承载者发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历史使命,语文教材是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介于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绘制了全新的蓝图。渗透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成效,而且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育学生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扎实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突出文化育人思想,同步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语文核心素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恒久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79):35-36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的代名词,始终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谓,身戴文明古国的光环傲立于世界之巅。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沉淀,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被高度的认可与肯定,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换言之,语文教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而语文教师无形中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笔者以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教育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发挥传统文化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怀得到提高.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  相似文献   

20.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内容,不仅要传授高职学生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高职语文教学也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下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高职语文教学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文章具体围绕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探讨,为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