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浩 《教育》2012,(3):5
近段时间以来,从"绿领巾"到"红校服",再到如今的"学生登报道歉",教育"冷暴力"频现,使得公众在愤怒之际,更感到茫然: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伤害年幼的孩子们吗?一位西方教育学家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  相似文献   

2.
正读罢马海玲老师的《我的"输"与"赢"》这篇文章,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马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真教育的坚守。但是转念一想,难道我们对真教育的坚守和学生的发展,就非得以教师的"输"为代价吗?这两者的关系就非得是"水火难容"的对立关系吗?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在积极追求一种"共赢"或者"双赢"目标。难道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就特殊到不能实现"双赢"吗?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双维目标。我们教师有能力培养出得到社会认可的学生,也就一定有能力把自己发展成为有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一、适度体罚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际上,教师失德行为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生或家长"挑战"教师、侵犯教师权利甚至殴打教师的现象倒是时有发生。但凡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之人,都会认为这是中小学教育的诡异现象,很不正常!毫无疑问,学生的尊严理应受到保护,但是教育者的尊严同样应受保护,如果以保护前者的名义而牺牲后者,那么,岂不严重违背常识和教育规律?在此,我强烈呼吁政府专项立法,保护教师的教育权利。我们经常谈论中国教育要与国际社会接轨,请问真的接轨了吗?英国议会早在2007年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  相似文献   

4.
“假如我落聘了,人才交流中心会为我上保险吗?”“到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后,以后还会有上岗的机会吗?”……自从2月29日太原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就不断地有教师咨询各种问题。触动教师有危机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这也正是太原市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初衷。长期以来,教师这一职业一直被人们看好:收入稳定,职业高尚,受社会尊敬。而如今,在全国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太原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教育人才中心,迈出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这将意味着某些不合格教师不久后要进入这个“校”门。有…  相似文献   

5.
一、中学教师撰写论文的意义很多一线教师都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作为教师,把课上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呢?有些年轻教师感叹:"我也想写论文,可论文太难写,这可如何是好?"经验老成的教师在随手翻阅期刊时可能会嗤之以鼻:"案例文章编故事,解题文章堆数字。这样的论文谁都能写,只是我不屑去写而已。"那么,教育科研论文究竟是什么?教师是否需要写论文?如果需要,又该如何选题呢?  相似文献   

6.
赵震谣 《学周刊C版》2015,(9):108-109
一、引言"狼爸"教育模式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狼爸""虎妈"的教育之下,确有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案例。然而,这就是成功的教育吗?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普世真理吗?这种"成功"只能是个案,棍棒底下的教育不能长久,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当前社会缺少的是创新型人才,苹果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都不曾念完大学,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创新的思  相似文献   

7.
当教师为学生听不进自己的谆谆教导而苦恼时,是否应当反思:我们的良苦用心学生明白吗?我们的"教育要求"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了吗?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呢?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倾向于认为教师是中产阶层文化的代言人,是学校实现阶层复制功能的执行者。但较少实证研究结合教师的阶层出身及其在社会流动中的境遇来考察教师在学校教育再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结合两位就读于国内知名大学农家子弟的教育故事,发现教师因其劳动阶层出身和个人社会流动境遇而更能理解农家子弟的教育奋斗,其内在的"拯救情结"被唤醒并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面为农家子弟的教育奋斗提供支持,形成一种不同于阶层复制的"阶层效应"。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16,(3):43-49
教育研究者可能愿意强调教育研究成果对于基础教育教师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影响力。然而,一线教师是如何认识教育研究的价值的?他们认为教育研究重要吗?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是重要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涉及中小幼教师对于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价值的认识。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项针对267名教师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于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学历和职称不高的年轻女性教师;"教"和"学"仍然是教师关注的核心研究话题,"教"相对于"学"而言,更受关注;相对于"教育研究对于教师发展的价值"和"教师在研究中的卷入情况",本研究中的样本教师更加重视"教育研究对于课堂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常提常新的话题.然而,面对被社会各个领域引用而内涵迥异的"创新"概念,我们似乎应该静下心来,重新回到对创新教育概念本身的关注.何谓创新教育?学前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应如何定位?儿童的创新思维可"教"吗?应该如何实施幼儿园的创新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生导师姚伟教授,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教师,我们考虑过"教育是什么、学生怎么学习、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些根本问题了吗?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了吗?或许我们只是凭借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而拼搏努力,但是我们也该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事业路途到了未雨绸缪的时候了。教师在教育的最前沿,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学识渊博,而且其他各方面诸如言语谈吐、讲话方式、精神面貌等等都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需要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晓燕靳 《辽宁教育》2013,(5X):12-13
<正>一些教育问题,常常是脱口而出。比如"钱学森之问",比如公平;一些教育现象则是久治不愈,比如课业负担,比如择校众声喧哗中,人们看到的是教育中层出不穷的各种话题。话题中有真伪之辨吗?伪问题为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哪些真实的教育问题又被人们忽略?当利益诉求者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们的教育有很多问题。比如,现在社会上对教育是重视还是不重视?教师是不是弱势群体?高三、大四的学生中哪部分人去做教师?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是不是也开始影响到了学校?今天我们教师的素养如何?他们了解世界在发生着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吗?一名教师可以教几门学科吗?教了那么多年的书,我们究竟了解学生吗?是不是像人们形容的那样,幼儿园的孩子在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追求速效的社会里,教师成了一个极容易被别人矮化的称谓,也成了一种容易被自己简单化的职业。今天的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行走,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活?这或许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刻思考、认真回答的问题。被误读了的教师职业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叫韩愈,他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的人,凭着一篇文章就给教师的职业下了定义。也就  相似文献   

15.
金钧 《教书育人》2012,(4):16-17
每次上完课,有多少教师会扪心自问:在这节课,学生能接受授课内容吗?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学生学得快乐吗?事实上许多教师会自问:我完成教学任务了吗?甚至会这样自慰:我终于完成教学任务了!什么是教学任务?陈新宇主编的《中学教育学》中认  相似文献   

16.
"男孩危机"导致中小学校"需要男性教师"的呼声愈来愈高,那么,中小学生性别角色错乱是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吗?难道男教师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定阳刚,女教师就培养不出男子汉吗?不同性别的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对学生成长有何不同呢?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组织专家、校长、班主任、学生和家长从不同视角探讨男性班主任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普通党员教师心里不免有些嘀咕:我只是很普通的一名教师,有什么必要照镜自省呢?可事实是这样吗?否!虽然普通教师难以与腐败搭上边,但是问题同样存在,浸染肌体的各类"小疾病"同样不可小视。在普通党员教师身上,究竟有哪些常见的"小病"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这十种。安于现状病:在风起云涌的  相似文献   

18.
"学困生"也好,"后进生"也罢,不论称呼怎么变,变不了的是他们的"本质"——一些教师眼中的"差生"。他们在学习上"迟钝",品质上有"瑕疵",教育他们的过程就成了剥茧的过程,一些教师的耐心被消磨殆尽,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无药可救"。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学生无药可救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当?  相似文献   

19.
正班主任之友:在网上搜索"拯救男孩"或"男孩危机",不难发现,无论是出现在媒体讨论、热门书籍还是人大议案中,中小学教育中"女强男弱"的现象已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这其中,受到最多关注和热议的是孙云晓的《拯救男孩》。这本书以触目惊心的数据力图向读者证明:今天,中小学男生正遭遇学业、体质、心理、社会的"全面危机"。作者直指现代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永恒的激情、充沛的活力、鲜明的个性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并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的钥匙。这就是西岗教育工作者对"激情"与"活力"的认识。一、"活力说"的新突破"激情与活力"能改变课堂吗?能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李生滨局长认为:人的因素是最具决定性的,有激情才会有专业自信。如果校长和教师都有了激情,校园和课堂能没有激情吗?把教育人的激情与活力调动起来,有了教育人的激情,教育才会真正有活力,真正成为有道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