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基层部队的新闻干事,战友们看我每年都在各类报刊发好多稿件都非常地羡慕,于是他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新闻、搞报道怎样入门等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要有吃苦精神。作为搞报道的人,不肯吃苦是写不出新闻的。有的同志会想,我也吃了不少苦,也研究了很多书籍,怎么还写不出像样的稿子呢?我认为可能是他吃苦的精神还不够。2003年夏天,我为了及时地报道基地在导调演习采用无底案的导调新方式,连夜写了篇《某训练基地导调部队演习无底案》这篇消息,由于夏天蚊子多不能开窗户,在办公室整整熬了半夜,回宿舍时发现身上长…  相似文献   

2.
一封退稿信     
一封退稿信编者按:我们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多次投稿而不被采用的情况。作者急切地想登稿,但由于质量问题使编辑不得不忍心一次次地退稿。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下面发表本刊编辑写给某作者的一封退稿信,以求取得与作者思想上的沟通。但愿通过这封信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沈峰 《新闻三昧》2009,(1):98-99
去年12月10日,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的网站上,同时出现了一篇文章——<北京晚报你要干什么>,撰写人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该文矛头直指<北京晚报>去年12月3日及9日的两篇"今日快评"——<音著协搅得企业不安宁>、<音著协你大胆地往死里收>.这篇文章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4.
沈峰 《新闻三昧》2009,(2):98-99
去年12月10日,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集体管理协会的网站上,同时出现了一篇文章——<北京晚报你要干什么>,撰写人是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屈景明.该文矛头直指<北京晚报>去年12月3日及9日的两篇"今日快评"——<音著协搅得企业不安宁>、<音著协你大胆地往死里收>.这篇文章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5.
如何处理来稿?这是编者、作者都很关心的问题。本刊曾发表过业余作者要求编辑部认真处理来稿的呼吁,介绍过报刊编辑部处理来稿的办法;也曾明确指出过“一稿两投”、“一稿多投”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批评过那种对待来稿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可是,目前有些报刊编辑部,在处理来稿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业余作者也颇有意见。面对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广大读者、业余作者的呼声,改革来稿处理办法,已经是时候了。 6月14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的编者,在《致作者》中就如何处理来稿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读者、作者纷纷来信称赞。这里选登三篇。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整理藏书时,发现一封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胶东分社东海支社写给通讯员的一封退稿信,这封信用钢笔写在两张25厘米长、13厘米宽的边区造土纸上,伏案展读,如晤先哲,前辈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著,使我们当今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深感不及。...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在整理藏书时,发现一封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胶东分社东海支社写给通讯员的一封退稿信,这封信用钢笔写在两张25厘米长、13厘米宽的边区造土纸上,伏案展读,如晤先哲,前辈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著,使我们当今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深感不及。现将全文抄录如下,供同志们一阅:张温沛同志:  相似文献   

8.
话说退稿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陈灿华  张曾荣  王璐 《编辑学报》2002,14(2):103-104
阐明退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和退稿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编辑应站在期刊求生存和求发展的高度,站在作者本身的角度正确对待退稿问题,做到"审稿准确,诚恳待人,讲究方式,秉公办事".  相似文献   

9.
感谢退稿     
感谢退稿陈根生写下这个题目,心里不免踌躇起来,大凡投稿的。十个有十一个巴望一炮就响,你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竟称道起退稿来?可我不仅完完全全神经正常。而且确确凿凿实实在在这是切身体会。这几年出县、市、省开了几个会,会上个别大学教师听说我不过是个中学教员,眼...  相似文献   

10.
由于平日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我逐渐爱上了文学。四年前开始学习写作,先是写小说,未果。其中一篇我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小说稿先后投给八家文学期刊,均被退回。我想大约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材料,便转而改写杂文。还好,头一篇寄出去一个月便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之后,我便以写杂文为主,间或写点散文、科学小品之类的“报屁股”文章。日积月累,如今竟也发表了近二百篇、三十万字的东西了,只是对写小说一直视为畏途。去年,《西安晚报》增辟《终南》文学作品专版,我偶然心血来潮,尝试着将三年前屡投屡退的小说稿《极限等于零》寄往该报。一个月后收到退稿,当时我实在没有勇气拆开信封,便随手扔在抽屉里,继续写我的“报屁股”文章。几天后,妻子整理抽  相似文献   

11.
退稿信     
记得那是1985早9月份,我收到当时《今晚报》副刊部主任的退稿及附信,上云:“此文写得通俗易懂,自有其言之成理处”。读此,我心下不免喜滋滋的。可往下读去,觉得高兴太早了:“然仔细推敲之,便可见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颇多”。接着,一下子就列举了三条意見: 一、大龄青年征婚,应当允许她(他)们有选择方式的自由。以诗征婚,似亦不应受到指责。二、诗写得不好,或有借鉴古人处,似亦不应苛求,因为这不是在搞赛诗会。  相似文献   

12.
退稿信     
记得那是1985年9月份,我收到当时《今晚报》副刊部主任的退稿及附信,上云:“此文写得通俗易懂,自有其言之成理处”。读此,我心下不免喜滋滋的。可往下读去,觉得高兴太早了:“然仔细推敲之,便可见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颇多”。接着,一下子就列举了三条意见:一、大龄青年征婚,应当允许她(他)们有  相似文献   

13.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收到一封上海《新民晚报》社的退稿信。信中,编辑不仅指出了文稿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一些稿件改寄的建议。读后,笔者热情高涨,备受鼓舞。不难看出,发退稿信具有密切联系作者,激发作者写作热情的作用。它对报社的长远发展也大有益处。这本是报社编辑份内...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阴天,在慈利县景龙桥人民公社,一群文工团年轻演员,听说湖南日报的一位记者到了那里,她们也不排练了,纷纷去围观那位湖南日报记者,像观看国宝大熊猫一样。  相似文献   

16.
对每位球迷来说,六月是一个与黄健翔同看欧洲杯的六月。而对黄健翔来说,新书《歪批足球》的出炉已把他累得够呛。他刚下飞机,脸色有些憔阵。在那个没有球赛的黄昏,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足球。 出书挣这份钱不容易 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歪批足球》这本书的? 黄:没有专门的写作过程和写作动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报由高校主办,为主办学校服务,是展示主办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社会办期刊,高校学报的作者主要是本校教师、研究生,以及少量校外的科研人员.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学报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退稿量.但是以内部稿件居多的高校学报,稿件作者大多是编辑部编辑的同事、朋友、甚至领导,编辑部要做到退稿不退人或要被退稿件的作者心服口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总结了在退稿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与退稿     
作为一个编辑,自然要经常处理退稿的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许多同志就很少会去考虑在退稿问题上有什么必须注意的地方。但是,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情,体谅他们的要求,多为他们设想,则很有一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想起写到,有如下几个看法: 一、退稿字数的规定,宜予放宽。对这一点,各报刊和出版部门口径不一,甚至相差很大。有的笼统规定,只退长稿,不退短稿;有的定得较为具体,五千字以上退,五千字以下不退,自留底稿;有的规定手抄稿退,油印稿、复写稿不退;有的在征稿启事上明言:需退稿者,请予注明;等等。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由高校主办,为主办学校服务,是展示主办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社会办期刊,高校学报的作者主要是本校教师、研究生,以及少量校外的科研人员.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学报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退稿量.但是以内部稿件居多的高校学报,稿件作者大多是编辑部编辑的同事、朋友、甚至领导,编辑部要做到退稿不退人或要被退稿件的作者心服口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总结了在退稿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现在担任省、市和中央10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特约记者。1986年被采用的文稿近百篇。许多年轻的朋友问我:“何以有今天?”说起来真是中药铺里的抹布——酸甜苦辣都有啊!我今年52岁,搞通讯报道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但开始搞这一工作时,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每年写稿10篇或20篇,都如石沉大海,可谓“屡投不中”。后来写的许多稿子也被纷纷退了回来。这时我想自己充其量是个初中生,不是干这一行的“料子”,再加上听到一些冷嘲热讽,便决心“洗手”不干了。可有一次,无意中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名人轶事: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有感于写作,但开始向许多出版社和文学报刊投稿时,得到的却是743张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写作。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当他到75岁逝世时,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