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博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于“思想革命”的活动。但随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博斯年热血沸腾,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了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28日,美、法、英、日、意等二十七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会议并向和会提出了包括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取消领事裁判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  相似文献   

2.
3.
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人们往往是这样解答的: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妥协卖国造成的民族危机,这个运动的导火线则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整个答案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有些党史或革命史教科书,讲到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只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联系起来,只讲思想启蒙运动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至于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明确交代。上述情况表明,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的关系,在一部分史学工作者的观念上是不够明确的。  相似文献   

4.
一九一九年,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它以大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相似文献   

5.
高一涵与五四爱国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一涵,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宣扬民主启蒙思想的重要人物,在五四爱国运动期间不仅以口舌笔墨方式撰文十余篇来关注这一爱国运动,而且积极投身实际中来,参与印刷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等。高一涵试图以此唤起国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为民主共和政治目标的实现奠定群众基础。在五国爱国运动中,高一涵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斗争的火焰,迅速地燃烧到天津。天津的反动派曾责令各校校长对学生的行动“暗自留心防范”;但是,它不能阻止天津青年学生对这一爱国运动的响应。5月5日,北洋大学学生便连续发出四封电报,表示愿与北京同学采取共同行动;要求卖国政府释放被捕同学;警告我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专使,“不获所愿,不签和约”;最后致函南北各地代表,希望速开会议,一致对日。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还在学生郭隆真(即郭林一)、邓颖超(即邓文淑)和校友刘清扬的倡导下,召开了全校同学紧急会议,决定  相似文献   

7.
<正>在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革命洪流里,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思想性和强烈时代感的时政漫画。其题材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或鼓舞群众的爱国热情,或针砭社会时弊,成为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中的有力武器。在历史教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漫画作为史实资料,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可借助漫画中的细节设问释疑,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五四运动,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历史。一、揭露阴谋——玩弄于股掌之上画中,一个身穿和服的巨大日本人把一个小小的中国人抱在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课题,就如黎加厚教授所说“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信息化教学设计已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师基本技能之一。本刊特别组织了本期专题,选择了四个案例,并邀请知名教育技术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对这些案例进行点评,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实际的教学设计状况和方法有所了解,并能结合专家点评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九一九年五月,“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迅速波及全国。灾难沉重的河南各阶层人民,迅即行动起来,投入战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省会开封的青年学生,首先起来响应,各学校纷纷集会演讲、上街游行,高呼“内惩国贼,外争国权”、“还我青岛”、“抵制日货”等口号,并进行街头宣传。古城开封革命空气顿行高涨。  相似文献   

10.
王昆仑是“五四”时期推动北京大学学生爱国运动的风云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于北京大学时,王昆仑是北京大学一年级学生会主席,对推进北京大学学生参与五四运动起了重要的组织和推动作用.1922年春天,王昆仑在北大学生中创办“民治主义同志会?,研究、宣传和实践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推动反对北洋政府的斗争.1922年底,王昆仑赴上海三见孙中山先生且聆听教诲,并经孙中山先生亲自批准加入国民党.回北京后,王昆仑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北方地区的第一个国民党组织,并利用这个组织发动北京大学学生开展反对北洋政府的斗争.“五四”时期王昆仑在北大的进步活动,对当时北大学生爱国运动的推进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则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对以上两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这节课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则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对以上两大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这节课通过计算机网络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既让学生有一定的创作、发挥空间,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好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2.学情分析初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同时又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这节课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广大华侨迅速组织起来,以特殊的形式动摇和参加抗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本语对华侨抗晶爱国运动的前提、特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当代中国海外统战及侨务工作应注意把握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抗争见证了一部分中国人处在半醒状态,那么,100年前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则让整个中华民族彻底觉醒了,并从此走上追求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道路。作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从半醒到觉醒的奋斗历程,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大学生爱国运动的光荣历史,总结了其意义、特点及启示。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传统就必须做到三点:把爱国爱民情怀化作勤奋学习、早日成才的坚强动力;紧密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积极投身当代中国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站在时代洪流的前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坚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计思路关于"五四运动"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单元主题为"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呈现出近代中国发展的两条鲜明主线,即"反侵略"和"求民主",本课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二条主线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1918年“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救国团”的成立与活动,是留日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留日学生救国团”乃是“五四”运动的先声.留日学生反帝爱国斗争早在一战时期已经开始.1914年日本借对德宣战之机出兵占领我国山东,1915年1月又提出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二十一条”.急于称帝、为此需要得到日本支持的袁世凯不惜卖国求荣,竟于是年5月9日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方的无理要求.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激起留日学生极大愤慨,他们召开留日学生总会会议,推举当时在日留学的李大钊起草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袁世凯订立卖国条约;5、6月间,又派留学生代表团回国,集会演讲,号召国内各阶层民众行动起来.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压力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放弃帝制,不久忧惧而死,“二十一条”也因此搁置.  相似文献   

18.
1919年5月21日,上海《新闻报》赫然登出近畿陆军第五师军人的“讨贼通电”,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震动。鉴于该通电的重要性,现已引起五四运动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于该通电的来龙去脉、传播范围、所起作用以及北洋军阀对其处理情况,仍然鲜为人知。本文试图运用现已掌握的史料,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岳麓传统,尤尚“博学多思”“知行互发”“实事求是”“明体达用”,今岳麓人承其志,组编历史教科书,参与中国历史新课改。可谓激扬文字、励精图新。岳麓书社与本刊合办“岳麓谈新”专栏,邀中学师生赐稿参与,以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为主要依托,探讨课改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实践,一切皆求力行新课程之“新”。岳麓谈新,以文会友,交互协商,用心谈新。岳麓谈新,热忱期待您参与!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 ,全国不少的历史教育专家对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质量给予了热情的关注。随着改革的深入 ,一些教师进一步强烈地意识到 ,教材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 ,单有好的教材而没有好的教法 ,同样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与教法密切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也就成为了另一个受关注的焦点。2001年11月 ,本刊发表了江苏省王卫东老师的文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该换个角度了》 ,2002年3月 ,我们还发表了另一篇响应文章《也谈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的看法》。这两篇文章对现行《教学参考书》的优缺点都作了较为充分的分析 ,但对另一个问题———今后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如何编写 ,却未能提出较全面的看法。为此 ,本期我们刊发江苏省刘俊利老师的一篇文章。刘老师在文章中结合具体的课例给我们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教学参考书》的理想模型。我们相信刘老师这一家之言会给广大读者带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