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听了几节同文异构课一《荆轲刺秦王》,几位教师对文中“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的“虽”字解释不一。有的解释为“虽然”,有的解释为“即使”,还有的认为两种解释均可。虽然《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虽然”,但是经过评课讨论,教师们还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教学?1979年版《辞海》这样解释: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1980年版《新华词典》这样解释:教学是“教师把思想、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师生共同活动”。还有第三种解释: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在八十年代新形势下,我认为第三种解释准确、通俗、高明。它明确了三个“转移”,摆正了三个“关系”:一是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  相似文献   

3.
高中政治学科选择性必修课程《逻辑与思维》的教学已全面推开,在教学中,一线教师们提出了一些困惑。文章就《逻辑与思维》谈论逻辑教育的价值,对“概念”“判断”“推理”的教学提出相关建议,解释教学要点,并提出逻辑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几位教师对其中“风雪夜归人”这句诗的诗意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夜归人”是指茅屋的主人。其诗意应解释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茅屋的主人归来了。”另一种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夜归人”是指诗人。其诗意为“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来投宿了。”面对这两种争议,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但发现各种资料上的解释也没有统一。沪教版的第九册语文书上对“夜归人”的解释为“主人夜间归来”。而浙教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夜归人”的解释为“诗人来茅屋投宿了”。经过反复斟酌,我个人认…  相似文献   

5.
简论教师主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确立教师主体地位和重视教师主体作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观是一个历史演变的概念,教师主体素质观代表了教师观的发展方向。树立教师主体素质观,必须重新对“教育”和“教学”在“生活”与“创造”的语境中作出解释,建立师生主体交往关系,实施创造性教学和实现教师自我教育是确立教师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教研员”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我们不能总是固执地把教研员解释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必须赋予教研员新的内涵。顾名思义,“教”即教学,“研”即研究,“员”即人员,所以新形势下可以而且应该把“教研员”的内涵解释为“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的人员”。能够真正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的人员是淮?当然只有教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研员,才配称作教研员。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本中选人了屈赋的《离骚》,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对《离骚》一文部分诗句所做出的解释。其中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修能”均有多种解释。这使得教师在向学生训释文句时莫衷一是,对学生理解文句来说也加重了信息负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查阅相关书籍,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0,(16):28-28
毕泗建在2009年第20期的《当代教育科学》上撰文指出,很多教师对文本顶礼膜拜,极尽煽情,用过度的解释换取幼稚的感动,而在这种所谓的“感动”中,失去的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对“真”的追求。如果教师的解释把儿童引向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表演、煽情对儿童形成一种温和的情感控制,  相似文献   

9.
“教室”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也是校园里再普通不过的处所 “教室”应该是谁做什么事的地方?——“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词典如是说那么,教学活动,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又应该以谁为主体呢?——词典对“教学”一词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显然,这些解释可以回答一般人对“教室”的一般询问,但是,却很难令教育界人士满意。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  相似文献   

10.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教学中。对“导学”内涵的理解 “导学”,从词义上解释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导学式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学习的主体精神,独立思考或同学间讨论交流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释“亲戚”     
初五册语文课本《〈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用了两个“亲戚”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课本对这两句话中的“亲戚”都未作解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这两句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将文中的第一个“亲戚”解释为“兄弟骨肉”对不对。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由此可见 ,这一解释的意思重复包含…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第九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囚歌》一诗中,对“活棺材”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对学生而言,它与现实生活相差较大,难以理解;对教师而言,教学方式难以突破,教学过程需要字字落实,课堂中难以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过去,教师过于注重“言”(语法和解释)教,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一言带过,课堂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5.
鲁教版高语第五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其中对“寡妇起彷徨”一句并没有相应的课文注释。对此,有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解释为:“死了丈夫的妇人独自彷徨。”这样理解很明显是受现代汉语对“寡妇”一词解释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解释存有疑惑,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7.
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十七条原则”中有一条原则是“教师教教师”.这正是对“同伴互助”最浅显、朴素的解释。它包括教师之间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疑难,共同学习,相互帮扶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叙事研究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的,而且故事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历,其理解和解释又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教学“现场”的独特把握和判断。因而,这种研究以其“平民化”的风格,给一线教师以亲切感,并且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流行”于教育期刊报纸和网络。  相似文献   

19.
邹亚琴  瑛子 《江西教育》2003,(11):31-31
列·符·赞可夫(1901—1977)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普通教育学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他先后发表了教育理论专著150余种,其中《教学论与生活》、《和教师的谈话》在苏联被誉为教师必备书。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他通过教学实验完整地提出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理论,构建了“实验教学论体系”。他对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确切的论证,并对如何创设最佳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一般发展,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和教师的谈话》是以较通俗的形式,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一、我对“教学”及“教学相长”的理解 按照教育学理论,教学,通常被解释为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这样一项活动。简单地说,即老师教,学生学,“教”,“学”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学”及“教学相长”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还应存在另一种含义:就是在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