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李正 《武当》2000,(12):39-40
众所周知,杨露禅曾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拳。后进京城人王府教拳。父子两代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使杨家拳名扬天下。而后经过班侯、健侯、少侯、澄甫的宏扬传播,使杨家拳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奠定了杨式太极拳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众名家、传人的发展创新下,又演变出吴、武、孙各式太极拳。目前流传较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不仅是太极拳的创造者、继承者,也是太极文化的拥有者、享有者。太极拳以人为本是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防身、健身的完美结合及广泛的适应性,通过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的生理机能,调节人的心理平衡,还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所以说太极拳运动从各方面促进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将太极拳的特点和以人为本融会贯通并将其升华,阐述了用科学发展观探究并指导太极拳的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永年县在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两大太极拳流派的诞生地,并直接派生出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在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一百多年前,流传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正是通过永年广府镇的杨露禅先生的传播,才逐渐地广泛流传于世,以至于达到今日蔚为壮观的景象。河北永年县可以说是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  相似文献   

4.
论后奥运太极拳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运动形式,融健身、防身、娱身、修身、医身等功能于一体。然而,奥运会后,如何全面科学地发展太极拳,事关武术走向世界,故发展太极拳意义重大。本文拟就太极拳的全面继承、改革、发展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下了帷幕已经两年多了。然而,奥运会上的太极拳表演至今令世人难以忘怀。在进入后奥运时期的今天,作为进化与健康的重地———学校,有责任借奥运的东风,将太极拳这一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运动形式,融健身、防身、娱身、修身、医身等功能于一体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光大。文章就太极拳在学校开展的现状,着重从宏观上讨论推动太极拳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谢远基 《武当》2014,(1):16-18
调身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太极拳中正确调身,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一、调身的本质调身,又名调形、调拳架,是习练太极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路迪民 《武当》2014,(10):40-40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的祖师杨禄禅,当年三下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杨家的传统说法是,太极拳创自武当张三丰,后经数代传至王宗岳,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因此,杨式太极拳不是由陈王廷发明的“陈式老架”改革简化而来,是正脉承传的武当派武术。此外还有一说,即杨禄禅另得高人传授。上世纪持此说者,有宋志坚、贺洪明两位先生。  相似文献   

8.
为呼应社会广大人士对太极拳产业体制发展改革的强烈呼声,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术武研究院对太极拳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文章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近年来有关太极拳产业发展理论的统计资料,从相关产业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背景和目前已逐渐成熟地太极拳相关活动的现实市场开发实践出发,界定了太极拳产业的概念,并以产业特性为分类依据,将其系统地划分为太极拳核心产业、太极拳外围产业和太极拳附属产业等,并分别予以探讨和论述,以期为界定、规范我国太极拳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课题组开展太极拳产业课题研究和建立、完善太极拳产业的统计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一种符合人类心理、生理特点的科学健身养生方法。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太极拳逐渐风靡,然而一些初练者过分关注套路动作的模仿与熟练,忽略了起势前心身状态的调整,往往造成动作散漫,神意外驰,失去了太极本来的风貌。基于此现状,本文力图总结前人经验,从练拳的实践体验出发,试述太极拳预备势的心、身、息调整,即从非太极拳状态进入太极拳状态的运化过程,以期为初练太极拳者提高演练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路迪民 《武当》2009,(4):31-32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现代社会符号化传播的角度对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要深入挖掘太极拳之武、太极拳之静和太极拳之形等能指符号,不断发展太极拳之道、太极拳之和等所指符号,同时应当防止太极拳传播的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12.
周英南 《武当》2011,(6):13-14
杨振基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5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河北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邀并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之精要。在教拳中,  相似文献   

13.
从清朝时期的时代背景着手探析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兴盛。清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为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兴盛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而太极人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技艺创新、风格创新是太极拳产生、发展、兴盛的灵魂;摈弃门户偏见,进行开放政策是太极拳产生、发展、兴盛的基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求变措施是太极拳产生、发展、兴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太极拳在河南的发展为例,对太极拳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结论:(1)太极拳是河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发展;(2)太极拳丰富了中原文化,并推动了中原乃至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3)太极拳对河南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养生观念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太极拳已成为河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最主要的形式;(4)太极拳的国际品牌价值为河南物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无限商机;(5)太极拳必将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观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确立、发展简史、技击格斗等方面,挖掘传统太极拳的绿色内涵,探讨太极拳运动的绿色价值,揭示太极拳格斗术的本质,使太极拳在科学面前脱其神化,解其秘密,以求传统太极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远基 《武当》2014,(2):15-17
三、在习练太极拳中如伺正确进行调身 (一)精准性原则。这是习练太极拳调身时的第一原则。如何达到渊身精准性原则呢?一是师承。“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想真正学好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师傅。正如拳经所说:“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如果我们最初学拳养成了身型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等错误动作,将来再改拳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所谓真正懂得太极拳,  相似文献   

17.
论太极拳运动对社会和谐的功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太极拳运动特点、作用、养身价值及太极拳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互动效应,进行归纳、分析,其目的是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太极拳文化,并积极地参与太极拳运动,为太极拳运动能在人类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为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与安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伟容 《武当》2006,(8):13-14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内家拳讲究内功修炼,因此,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笔者上世纪80年代拜广东省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王华新为师,20多年来潜心修炼太极内功,一有所悟得即笔之于纸,以期毋忘。笔者深知脊髓?化功对于练好太极拳之重要性,经过数年实践,从“身知”中悟到腰脊在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