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移民史资料,明清四川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是湖北"麻城(县)",我们用现代湖北和四川官话的31条语音特征来验证,麻城话与成渝话的语音相似度很小。现代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否定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来源于"麻城孝感"地区的说法。方言语音特征的证据显示,今成渝地区操"湖广话"的人群主要来自于三峡东部地区和相邻的江汉平原地区,是明清湖广移民的后裔。  相似文献   

2.
“湖广填四川”应该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现在有一种倾向,几乎用它泛指历史上各次外省向四川的移民。这样一来,上限怎样确定?是明末、元末,还是北宋、唐代?显然,如果再上追,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巴人入蜀。这无异把特定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渊源关系混同起来,无助于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当然我并不反对另作专题来研究历次向四川移民的情况)。既然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湖广填四川”之说本始于清代,并都承认清初开始的向四川移民,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次移民事件,为什么不能把“湖广填四川”的概念特定在专指清十七开始的这一移民事件呢?另外,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还应把自发移民和政府倡导、鼓励下的移民区别开来。这一方  相似文献   

3.
新四川     
经历了由汉至宋的千年繁盛,元末和明末的两次战乱,让天府之国两度变成荒野,而明初与清初的两次大移民,又让这个富饶盆地绝地重生。对于今日四川来说,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则是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现代四川的面貌,由此得以奠基、固化。  相似文献   

4.
<正>尹全海教授在2014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原姓氏入闽迁台之历史、记忆与认同研究"(批准号:14BZS077)。该课题通过移民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完整叙述,如同"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一样,成为中国移民史上重要的移民事件和独立的移民史研究单元。该课题将台湾同胞对姓氏播迁的历史叙述及其当下寻根活动纳入研究视野,不仅再现了中原姓氏入闽迁台史是怎样发生的,而且回答了发生的历史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同时,该课题从闽台地区世代相传的家谱资料中发现,互不相邻的中原区域和闽台区域相当密切的血缘和文化渊源关系,为跨区域(多区域)文化研  相似文献   

5.
"湖广填四川"是属于封建主义小农经济性质,而美国"西进运动"属于资本主义的扩张运动."湖广填四川"与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从元末明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从明末张献忠入蜀算起。作为四川盆地中部的人口大县——四川三台在这两次移民浪潮中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如今拥有148万人口的状况。本文从四川三台“湖广填四川”的起因等相关情况的分析,对清初湖广移民在三台的情况作一初步研究,希望能为当今三台的发展提供一点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屡经战乱,极目荒凉。清初统治者面对战后“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四川,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积极鼓励各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朝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四川移民的来源地十分广泛,如成都地区就有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山西、贵州等16个省的移民,以致有“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之说。各省移民入川后,按照原先的地缘以至血缘关系建立了众多的移民社会组织——会馆,对四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8.
重庆方言中的例外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语音中读为轻唇音的某些字,在重庆方言中读为重唇音,这是重庆方言保留古音的结果。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大量客家人进入四川、重庆境内,受其方言的影响,重庆方言中某些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为送气音。重庆方言中某些精组字今读为舌面音,在腭化问题上比北京语音更为"超前"。古见晓组的某些字,在今天北京语音里已经读成了舌面音[t揶]、[t揶h]、[揶],但在重庆方言里仍然保留古音,读成舌根音[k]、[kh]、[x]。  相似文献   

9.
清代四川农村的土地占有,在"湖广填四川"初期,移民可以在无主荒地"任其插占,听其垦殖",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权;此外,主要是通过买卖方式来实现转让或获取土地所有权。清朝三百年间,农村土地买卖实现着土地占有权在不同经济实力层次的社会群体中的变迁,促使这种变迁的条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的记载,是揭示川西农村土地占有权变迁的珍贵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外省移民迁入自贡,他们为井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为井盐的生产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使自贡盐业迅速恢复并走向兴盛——自贡从与射蓬、犍乐两厂并列的四川三大产盐区,发展成为“川省精华之地”。这些移民为自贡“盐都”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谱写了自贡的盐业“神话”。  相似文献   

11.
各省人口突发性的迁入,增加了巴蜀地区对大量外来人口消化的困难,此后,巴蜀地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给清代巴蜀社会整合带来了难度。因此,对于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发生时间进行考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巴蜀地区种种社会现象。本文运用档案、族谱、古籍、方志等资料,对发生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年的移民浪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2.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牛蹄乡隶属于安康市汉滨区,是清初湖广移民造成的赣语方言岛。牛蹄赣语两字组连读变调的情况比较复杂,从音系学的角度解释其连读变调的规律和性质,对于促进方言音变理论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认同场景论的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认同有一些得以延续传承,也有一些发生解构与重构。以成都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为个案,在"湖广填四川"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客家文化既有认同又发生变迁,传统客家文化应在当代语境下作适当转换,客家文化等优秀精神资源应加以坚守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正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长久以来,"陈世美"3个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人指作"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陈世美的真实身份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在中国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称为湖广行省。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叫荆湖北路,湖南叫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稀少是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湖北麻城孝感乡不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驿站。隆昌杨氏不是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而是来自湖南武冈。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由江地主编,乔润芩、孙丽萍、宫宏祥整理的《吴琠文集》,最近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吴琠是明末清初时代的历史人物,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曾担任过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为时人称为一代名相、一代贤相,在稳定清初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清初的经济起过重要作用。该书近22万字,分三部分,分别收集了吴琠诗文、佚文、碑传资料、年谱和诗文,是研究清初社会历史和吴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四川雅安地区方言具有"入归阴平"的语音特征,从表面看来它与四川地区的湖广话(入归阳平)和南路话(入声独立)都不同。与周围方言语音特点比较,分析其语言历史演变过程,雅安地区方言应是宋元以来四川土著方言"南路话"的分支。雅安地区的历史地理通道和明清移民史可以解释其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0.
“湖广填四川”被看做是清代前期移民史甚至是整个中国移民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四川的移民中,有一部分的客家移民,300多年来,四川客家人从处于弱势地位上传承着客家自己的文化。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稍微探讨四川客家移民与湖广移民的异同,从而得出四川客家移民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