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兴德 《铜仁学院学报》2007,1(2):49-52,128
《红楼梦》中对奴仆之间矛盾的描写是其广博深邃的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观园内大小丫鬟之间矛盾斗争的描写,证明众女儿不仅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也说明作者对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这证明宝玉的思想不是作者的思想。奴仆之间的矛盾同他们不同“主子”间的矛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奴仆间矛盾斗争的公开化和表面化又是贾府开始衰落的信号和表现。众奴仆内部的较斗和倾轧,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罪恶,是作者对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进行批判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对奴仆之间矛盾的描写是其广博深邃的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观园内大小丫鬟之间矛盾斗争的描写,证明众女儿不仅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也说明作者对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是采取批判的态度的。这证明宝玉的思想不是作者的思想。奴仆之间的矛盾同他们不同“主子”间的矛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奴仆间矛盾斗争的公开化和表面化又是贾府开始衰落的信号和表现。奴仆间内部的较斗和倾轧,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罪恶,是作者对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进行批判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一直以其宏大的结构、精巧的构思及丰富的内涵闻名于世.小说涉猎范围极广,其中提及的戏曲元素更是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无论是故事走向还是人物塑造,均能从戏曲这一侧面窥知一二,这对于研究作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诗美体式,在承继中有创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确立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审美特质.对现当代作家诗化小说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多元化小说审美格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红学研究领域关于《红楼梦》情节主线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提出了《红楼梦》三条情节主线说的观点,并对三条情节主线的流动过程以及作品独特的艺术结构的思想意义、美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7.
奴仆     
南风 《良师》2011,(4):15-15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王国里,有一位名叫阿加尔的国王。国王有一个聪明的奴仆名叫鲁汀。鲁汀尽其所能地帮助国王,做出了很多明智的决策,然而国王并不看重他。  相似文献   

8.
陈琳 《华章》2011,(18)
本文从<红楼梦>的言语对话来分析其语言行为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继而以典型人物角色-王熙凤的对话来分析其语言行为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语义指向理论,对<红楼梦>全书中总括范围副词"全"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和分析,并对其语义指向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争议大多集中在<红楼梦>题名与成书的关系、<红楼梦>题名本义与寓意(文化意义)、<红楼梦>各题名的取舍等方面.对<红楼梦>题名问题的学术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与把握<红楼梦>的题旨与精神意蕴,也对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具有显而易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梳理《红楼梦》中与男性奴仆有关的故事情节,探讨形态各异的男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尝试从这一群体与全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悲剧意蕴的关系,及其与全书的叙事结构、情节的推进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人物群体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白光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4,17(2):95-97,110
从作者创作思维的角度考察,《红楼梦》在人物的安排与描述,人物的出场次序、出场方式的设计,人物命运的走向,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情节线索的开合等方面均表现了曹雪芹逻辑思维的深度和理性处理艺术形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作曹雪芹充分利用夸张手法,赋予作品瑰丽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夸张揭示和深化主旨,刻画各色人物,表达爱憎感情是作品的一大特色。《红楼梦》中的夸张运用还具有自然贴切,新颖别致,变化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梦境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以其独特的审美作用,为作品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论文从文本出发,对作品中的典型梦境方式进行初步分类,并就其表现作用及其审美效果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影响着整个词汇的基本面貌。《红楼梦》反映了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的语言面貌,尽管在语法方面它与现代汉语已经基本一致,但是词汇仍然有些差异,这些差异甚至来自一些常用的词语。通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出词汇在近几百年来发生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胡适之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前人已多有论及,应该肯定。在全面梳理胡适红学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反思:适之先生倡导的红学研究,史学重于文学,自传说问题重重;其得出后四十回一定是高鹗所续的结论,略显武断;在研究方法上,其强调"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论证",却难于确定文献的真伪,材料选取上,有"六经注我"的嫌疑。  相似文献   

17.
道德本来是要成就人、成就德性、成就善的。但是,明清时期以传统礼教为核心内容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被官方意识形态强化,传统道德所蕴涵的主体性和仁爱精神被日益消解,体现近代取向的道德哲学和行为被视为异端,道德日益变为对规范的绝对强调,走向人的反面。《红楼梦》深刻批判了封建末世道德对人的物化与工具化、道德与德性的背离以及德行与善的背离等等道德异化现象,表达了道德向人回归、向德性回归、向善回归的憧憬,预言了以人为本的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18.
艺术所包藏的力量远比作家主观赋予它们的要多得多,我们欣赏和估量它们的时候是不能仅以作家的言论或他本人的成长材料为限的。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与“自传”这两个字离得越远,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