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难拒温柔     
先做记者,三年后成为母亲。光阴如梭,昔日襁褓中的女婴如今已挎着书包走进学堂。而我,仍然在黄土高坡、戈壁大漠一带圆着一个好记者之梦。当年那种技一袭长发、潇洒当一把记者的劲头已被另一种更实在的情感所替代。 我第一次离开女儿外出,是她8个月大的时候。丈夫抱着她到火车站为我送行。列车将启动时,丈夫托起女儿一只小手朝我晃动:“快,祝妈妈一路平安,愿妈妈早点回家!”望着女儿清澈纯真的大眼睛,想到她离开车站即被送去长托,我再也沉不住气了,猛然折身离开窗口跑向厕所,让列车启动的轰鸣遮住我的呜咽。从此,我知道自己事业  相似文献   

2.
台阶上的青石问佛像:"同是石头,为什么你受众人膜拜,而我却被众人踩踏?"佛像回答说:"成为台阶只需受了四刀之苦,而成为佛像却受了千刀万剐。人们拜的是我的苦难和修行。"2007年李平来到广源传媒时,给大家讲述了这个故事。同时开始了她在新媒体行业(列车电视)的修行,这一干就是七年,从一开始拥有半壁江山的广源传媒到2008年拥有全国列车电视和唯一动车报纸《青年时讯》的鼎程传媒。她相信所有的经历与挫折都是对自己的磨炼。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常见到她笑,却从未见到她哭.其实,她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酸甜苦辣,喜怒哀忧,也曾品尝过,拥有过,只不过不想在别人面前哭罢了.这位外刚内柔的女性,是湖北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楚天广播电台记者陶筱秋.我第一次同她接触,是1995年的国庆期间.染病在身的“国旗卫士”陶维革,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进京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我作为文字记者也是应邀随行.我们是在9月28日晚从武昌火车站登上38次列车的.在列车快要启动时,一个身材不高、肩背旅行袋、手提采访机的女同志,拨开人群挤进了车厢.当我们在车厢里刚刚安顿下来,我在车厢的走道上又见到这位女同志正在用手提电话给电台发稿.待她发完稿,我和这位尚没有座位的同行聊了起来,这才晓得她是楚天电台的陶筱秋.她的干劲给我留下了  相似文献   

4.
我想:这还是一个孩子,大概她也只有十七八岁。她一定是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她的父母还很不放心。她一定是乐观且任性,偏选了一双拖鞋开始这也许漫长、也许短暂的行程。但不管怎样,我们只是萍水相逢。列车颠簸着向前开去,车上很安静,有间断的广播和音乐。这个夏日的午后,空气浓稠得像胶冻一样,让人疲乏无力。单一的隆隆声在脑海中如丝线般绵延不绝地扯过,也不知要走多久,更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常常是怀着这佯一种近乎疲惫的情  相似文献   

5.
口味     
想起有次在列车上,一个女孩对男孩说要吃桔子,男孩说哪来桔子,吃个苹果吧。女孩坚持要吃桔子,男孩说你吃苹果的时候想象是在吃桔子你就会吃出桔子的味道来。女孩不开心,男孩看着书也不理睬她。我被这种理论逗乐了,男孩听见了对我笑了一下。一会儿女孩吵着要吃鸡翅,男孩从包里翻来翻去只找到了袋装的鸡腿。接下来的对白又让我乐了一次,男孩对我说她就爱  相似文献   

6.
要学会捕捉     
我不敢掠美。我写的《他、她、她》一稿获奖,应当是孝感报编辑的功劳。编辑善于为他人作嫁衣,也乐于为他人作嫁衣,才使我这稿子漂亮起来《他、她、她》发表之后,稿中的主人公收到省内外的大量来信。全国有许多学校把它列为阅读教材。更有趣的是,福建省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中学生的考试题目:扩写成记叙文,改写成散文。专家的评价是:“没有空话套话,而是用生动的事实、朴素的语言、精巧的布局、热情  相似文献   

7.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手     
即使我离开童年岁月很久,母亲仍坚持在夜深后帮我盖被子,并俯下身来把我的长头发摆弄好,亲吻我的前额。可是,我不喜欢她摆弄我头发的那种方式。她的手使我困扰,因为它对我年轻柔嫩的皮肤来说太粗糙了。终于,在一天夜里,我朝她大声  相似文献   

9.
在她们的城里,池莉和蜜姐婆婆、蜜姐还有逢春一样,经冬历夏,迎风沐雨,无论世事沧桑,都始终如一地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采,毅然决然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武汉这座城市,作家池莉曾如此描述:"我是它的,它是我的;我是它土地上的一棵小草,它是我永远的写作背景与我探索社会的一面永久的窗口。"在她的中篇新作《她的城》里,我读到了一个风格依然的池莉和一个风景如旧的武汉。  相似文献   

10.
三角梅     
我家窗台上养着一盆三角梅。因她花开三瓣,形如三角,又有梅花一样的高贵和典雅,故世人称她为三角梅。说我爱她,非始于初,由养到爱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说起这盆花,她已芳龄不小,也算是“十年树木”了。那是1993年,一位爱养花的老领导,将这盆仅有几根稚嫩枝条的盆花送我。尽管我对养花没研究,不知如何才能让她健康成长,但我又不愿将他人送我的礼品随便舍弃。虽未舍弃,却又未能如心爱之物一样待她,活像农家人不经意间领养的一只小狗,想到了喂它吃点,想不到就让它随便生长。她虽是一幅柔弱的枝体,但毕竟十年啦。这十年已使她由幼童步入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1.
"到广州探亲旅游.坐‘和谐号’最好,环境好、品质好、服务一流.我喜欢动车组列车!"这是一名香港旅客在乘坐了广深铁路城际公交化动车组列车后发出的感慨。截至7月1日,广九客运段担当值乘任务的动车组列车增加到81对.占这个段值乘列车总数的83.5%.成为全路担当动车组列车值乘任务最重的客运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梦遇     
当我每次收到它, 就仿佛远方传来喜缘. 她是雪里送来的炭火, 一股暖流在全身涌遍; 她是一泓深深的喷泉, 脑海泛起七彩的光环; 她是慈母养育儿女的乳汁, 给予我一份甘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创办最早的一张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身居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对港台新闻媒介的喧闹,伴着黄金海岸的潮声,正在展示着她特有的风采。十年间她是怎样走过来的,今后又将怎样前行?带着这个问题,四月下旬,我搭乘南去的列车,走进了这家报社的大楼。深圳特区报创办于1982年5月24日。社长兼党委书记区汇文告诉我:深圳,原是一个荒僻的边镇,没有报纸,去的人也少,可谓潮打边城寂寞回。辟为经济特区后,新闻业作为特区的一个特殊产业应运而生,才诞生了深圳特区报。  相似文献   

14.
“我爱阳光,因为它是金黄的;我爱天空,因为它是湛蓝的;我爱小草,因为它是嫩绿的;我爱枫叶,因为它是火红的;但是,我更爱生活广播,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2005年3月1日,河北乍活广播开播周年特别节目中,一个12岁的小听众用她童稚的声音朗诵了这首她自己创作的小诗。而一位年逾花甲的书法爱好者则在纪念册上留下了一行笔力飘逸的行书“活色生香入味来”。  相似文献   

15.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16.
在形形色色的报纸副刊中,《中国科协报》的《方圆》社会文化副刊显然不是“名气”最大的。作为一份群众团体主办的专业性报纸,它缺乏那些可以凭依的“体制优势”为自己张扬,也不可能有显赫的发行量为自己炫耀。然而,自从几年前偶然读到这张副刊后,这些年来我一直阅读她、关注她,并从她那里汲取了不少有益的营养。我愿意诚心诚意地说,我对这块版面心怀敬意、对她的编辑者们心怀敬意。  相似文献   

17.
关于警察的故事好多好多。她说:不要写我,我只是个“半路出家”的普通法医,当我真正感受到这项工作的魅力时,岁月已吞噬了我的青春,假如时光能够倒流,假如一切还能重来,我依然会选择法医,并尽力为它打出亮丽的高分。 她语速很快,嗓音脆亮,说话时那双圆圆的大眼睛不时眨巴几下,透着几分调皮。尽管已过了不惑之年,她依然娇小、矫健,处事果断敏捷。要说还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言谈举止中不经意流露出的自信、执着与直率。 她叫许赛英,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法医,申城惟一一名出现场的女法医。  相似文献   

18.
在如林的诗集中,《爱的诗笺》(鹭江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显得过于朴实无华。说实话,诗作平平,作者陈线明的知名度也不高,许多年轻人感到陌生。然而,它却别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是一位双目失明的女诗人心血的结晶。第一次结识女诗人,大约在40年前。那时,我刚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她已从上海《青年报》调来《厦门日报》任副刊编辑。我的一些习作承她厚爱得以常在报上发表,有几次还蒙她约见当面指点。她风华正茂,时有诗歌、散文、小说问世,  相似文献   

19.
在纵横神州的万里铁道线上,有一份别具一格的报纸伴随着旅客一起旅行,这就是铁道部人民铁道报社出版的客货服务专刊——《列车之声》报。它于去年10月创刊,每周一期,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旅客的益友”。列车之声报主要在全国各火车站、旅客列车上零售。前一阶段,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小报侵入车站和列车,使列车之声受到了冲击,发行量一度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坚定办报方针,决不象某些小报那样,以低级庸俗的内容去招徕读者;另一方面,我们决定办出自己特色,用健康的内容去占领列车阵地。我们认为,以旅客和货主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列车之声报,既不同于各种大报,也不同于各类晚报及其他专业报;它既有铁路特点,又有社会性。为旅客、货主服务,这就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为了办出这一特色,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20.
迟到的列车上 188次列车,时刻表上清清楚楚,是16点开车。但遗憾得很,郑州站广场的大喇叭里传出晚点消息,直到17点它才姗姗而来。我憋着一肚子气挤上这趟迟到的列车。 大约17点10分,列车开动,不一会儿,窜出郑州,沿着陇海线,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上。青青的麦苗,萌芽的树木,喧闹的村庄,劳作的农人,一切的一切,随着“咯噔咯噔”的车轮声,匆匆向后退去。渐渐地,心里火气消散,重新沉浸在自己原来复杂而又兴奋的情绪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