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钓鱼》2007,(13)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7,(7X):20-21
悬坠浮钓饵团的大小要等于1/2调钓差;两个钩饵都有自己的言区,盲区在自身的上方,言区的下方边缘到钩饵的高度为1钩重2目与1/2调钓差1.5目之和,即3.5目,言区是一个球型水域,长子线钩饵盲区的范围大,短子线盲区的范围小。  相似文献   

3.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比如去年我同柳树仁钓友在杂志上争论浮标调目、钓目的作用问题时,争论到后期,我就感觉到了一些火药味,只好及时刹车。但是收到《钓鱼》杂志第13、14期后,看到其中连载了山东栖霞尚立和钓友的《也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文章,文中对衣善新钓友的观点表示了支持,也婉转的对我的见解提出了不同意见,促使我有了将本人观点进一步阐明的决心,也算是对衣、尚两位钓友的回答,或者也可博有兴趣看完拙文的钓友一笑。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钓鱼》2007,(9S):16-19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调标调的是什么?调的是剩余浮力,有人说调4钓2比调5钓3灵,是因为调4钓2比调5钓3的剩余浮力小。这些说法对吗?剩余浮力的说法在钓鱼界有争论。严格地说,剩余浮力一词并不科学,我们觉得用剩余承载力或是剩余标尖比较好理解一些。上图(1)是调5钓3的示意图,图中显示空钩时钓组标尖露出水面5目,有饵时钓组标尖露出水面3目,上图是调4钓2的示意图,图为空钩时钓组标尖露出水面4目,有饵时钓组标尖露出水面2目。比较两个钓组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钓组不但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不同,它们的子线长度也不同。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做过计算,子线越长,钓组…  相似文献   

7.
三、鱼采取头下尾上姿势斜向吸饵时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底钓时,鲫鱼等底栖性鱼类吃食时多数采取的是头下尾上的吃饵姿态,在这种情况下,鱼的吸力首先将饵钩吸离  相似文献   

8.
《钓鱼》2007,(10)
去年,衣善新钓友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今天,马建华钓友又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本刊编辑部对他们这种追求真理,努力实践,探索钓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其他钓友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的真经。  相似文献   

9.
二、浮漂的稳定性浮漂的稳定性与灵敏度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浮漂的灵敏度越高稳定性就越差,但也还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浮漂的稳定性所追求的并不是让浮漂不爱动,而是希望浮漂有规律地在一定的范围中运动。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浮漂在鱼吃饵时明显地下顿1—2目。由于鱼吃饵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即使单钓鲫鱼也同样如此),因此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稳定因素与灵敏因素的比例.使所用的浮漂在各种不同场合下动作都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状态。这也正是竞技钓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浮漂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灵敏性是相互对立的,即灵…  相似文献   

10.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4):20-20
鱼吃钩送钩时,子线长度会影响灵敏度,鱼水平拉饵时会不会影响?如下图。设单钩悬坠钓组在水中悬浮,钓组为调M钩N,鱼在水平方向F吸拉饵钩时标尖下沉0.1厘米,求子线在10、20、30厘米长时饵钩的横移距离。在标尖下沉同样大的距离时,如果因为子线的长度不同,饵钩位移的距离不同,我们就可以分析鱼在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大家知道,鱼在吸拉饵的时间很短,标尖常常是有力的一扽。这说明鱼在瞬间吸拉饵钩时,水对钓组的横向位移阻力较大,钓组在瞬间没有或者很少有横向移动,这就使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假设鱼的吸拉饵的时…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钓鱼》2006,(3):20-20
钓组入水后,不知鱼要吃哪粒饵,不知鱼用多大的力吃饵,不知鱼吃饵后向哪个方向移动,也不知鱼要移多大距离。水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引起的标尖反应也会不同,这里说的灵敏度,不是说鱼的某一次吃饵引起的标尖反应的大小,而是指钓组中,饵钩向多个方向移动产生而标尖沉浮变化的综合评价。首先,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鱼吃饵后抬送饵钩或鱼在饵钩上方吸饵时的浮标反应,这种反应大家都称它为送标。钓组送标能送多高?这要看子线的长度、调目钓目的目数多少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假设送一粒饵能压沉标尖4目,假设上下钩的距离大于标尖4…  相似文献   

12.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13.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6):33-33
有人说调标调的是什么?调的是剩余浮力。有人说调4钓2比调5钓3灵.是因为调4钓2比调5钓3的剩余浮力小。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全国各地竞技钓场逐渐增多。由于其中放养的鲫鱼都被反复钓过,因而越来越多地出现鱼变“滑”的情况,反映到浮漂上便是漂的动作很好但抬竿无鱼。这种现象相信许多钓手都碰到过。钓这种滑鱼,竞技高手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比如增加饵料的粘度,调漂时钓得钝一些,抬竿时机拖后等等。此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变化,就是对浮漂的追求,由原来一味的灵敏转变为灵敏度与稳定性兼顾。那么到底什么是浮漂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呢?两者都由哪些因素决定呢?作为一个竞技钓手,这些问题是要尽量搞清楚的,这对于选择浮漂的使用场合有很大帮助。一…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钓鱼》2007,(5X):15-18
去年,衣善新钓友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今天。马建华钓友又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本刊编辑部对他们这种追求真理,努力实践,探索钓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其他钓友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的真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善新 《钓鱼》2006,(1):28-28
在网上,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用以说明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见右下图),设单钩悬坠钓组在水中悬浮,钓组为调M钓N目,鱼在水平方向F吸拉饵钩时标尖下沉0.1厘米。求子线在10、20、30厘米长时饵钩的横移距离。  相似文献   

17.
读了1994年第三期北京刘尚诚同志的《传统漂坠组合方式灵敏度分析及其改进》一文之后,觉得有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尤其是关于灵敏度的分析方面本人有些不同看法。 首先我们对漂坠组合的  相似文献   

18.
19.
三、运动表象心理学中的运动表象是指在人们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求运动员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水平,高尔夫球也不例外。更由于高尔夫球运动是具有挥杆打静止的球这样的特点,它要求人在挥杆时以头和脊柱为轴的扭转的动作,必须形成良好的动作定型。  相似文献   

20.
奥运会期间,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转播,除了精彩的比赛,我们还能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他们和最普通的观众一样,为自己喜爱的队员,支持的队伍摇旗呐喊。这些场景,也许你曾在电视一闪而过的画面中捕捉到过,也许你看到这些图片会有阵阵惊喜,而不管怎样,他们的出现,使赛场外的镜头也如此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