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克思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问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全球交往和我国现实实践的理论产物 ,它伴随着深刻的哲学视域的转变。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主体观念 ,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讨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两次超越,试图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观的新问题加以研究,而不寄希望于仅仅从重复经典作家的原有见解中寻找解决之道。在考察历史中确定实践的本质,同时又说实践进一步规定了历史。希望通过当代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在现时语境下,"交往实践观"成为高等教育哲学走向新的"最一般"的"历史必然",交往实践观以洞察和融合当代多元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范式。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具有主体的多极异质性、诸主体间的社会交往性和诸主体的在场统一性等质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作为其历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在西方盛极一时。以其所创立的普遍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性的现实批判,并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对于我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作为其历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在西方盛极一时。以其所创立的普遍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性的现实批判,并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对于我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主体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马克思谈的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内在于人的交往实践,并且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分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因此马克思的交往实践也相应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生产、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 ,是在生产和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中 ,作为实践内在要素的交往范畴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这样造成了在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时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环 ,也无法正确说明人的社会本质和人的历史发展。其实 ,继《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 ,在《1 85 7— 1 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从对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相互关系到对人类交往的历史演进形态的论述 ,都深刻揭示了人在历史形成中的社会性 ,为我们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当前交往革命日益扩大,马克思交往理论需要适应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以人学为基本遵循,从“现实的人”出发,对“异化的人”进行批判,并寻求“全面的人”的发展逻辑,科学系统地诠释了马克思交往理论所蕴含的宏大人文关怀和深厚人学意蕴。通过对“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全面的人”的深度剖析,对于优化当代社会的交往质量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  相似文献   

10.
徐生 《黄山学院学报》2011,13(6):101-1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而且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指导,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按照师生交往的范围和程度。分别从课堂对话交往、日常生活交往、社会实践交往构建高校思政课交往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群府际合作治理中,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乏独到见解。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城市群府际合作的治理逻辑具有充分合理性。它符合城市群府际合作的价值取向、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二者之间表现出多重耦合。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城市群府际合作不仅具有逻辑合理性,更具备现实可行性。培育城市群政府间"合作共赢"意识、强化中央政府协调作用、构建城市群网络化治理结构、建立多层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健全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等府际交往实践,彰显了城市群府际协调的现实交往观照,为探求城市群府际合作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2.
交往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人的认识规律的逻辑起点。创新高校民族学生工作,应坚持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把交往实践作为把握民族学生特点的认识基础、作为民族学生工作的价值定位、作为民族学生工作范式的方法建构,从而增强高校民族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栅 《成人教育》2019,39(8):21-24
交往实践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提出的哲学概念,既是一种指导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主体性的方法论,也是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用交往实践观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现代人主体性回归的需要。成人教育要摆脱工具属性、社会本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及物质价值取向的挟持,就要在交往实践观的直达下确立以主体性教育为发展核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以科学哲学为基础,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高级,活动类型越来越繁多,人们似乎终日忙于介入实践活动中,却忘记运用马克思哲学实践价值观审视自身的实践活动,导致一些实践活动过于盲目,阻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价值的当代阐释,是用当代理念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及其对当下社会人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有实践哲学、交往理性、共识性真理观、言语行为理论等等,但是交往观是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的.探讨了交往观是如何体现、贯穿、连接各个理论基础的,并坚持以语言为本体,最终实现正确、合理的理想的交际.  相似文献   

18.
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学交往实践具有教学主体多极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对立统一性、师生主体与自身客体对立统一性、社体性与教学主体间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交往实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交往和教学本质观,对现代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交往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明确阐发交往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论述了交往理论;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这一物化的、普遍的交往形式进行了典型分析;在晚年笔记和通信中,马克思运用交往思想来分析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交往思想。马克思交往思想在当代的突出价值在于为我们辩证地、全面地把握现代社会发展动因提供了一个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陈志刚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6-22
哈贝马斯在反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思想,试图以交往理性的发展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对微观生活世界、政治异化的分析是对马克思的有益补充,但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局限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自己也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其交往理性思想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