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龚轶 《九江师专学报》2010,(2):91-92,98
夏洛蒂.勃朗特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名小资产阶级女性作家,通过《简爱》这部意义重大的作品,展现了自己对于新女性的解释。作者通过主人公少年时,在桑菲尔德时,以及从桑菲尔德出走后三个阶段一步步的安排,向人们逐步展现了简爱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家这一模式,只是出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而已;邢禾丽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娜拉出走"。离家是男性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女性寻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男权至上的维多利亚时代,简爱超前的女性意识挑战了男性的权威,在简爱这本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简爱自尊、倔强的性格和追求平等和幸福的精神;安娜则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的新女性.本文通过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命运分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简爱》的情节看上去属于常见的"灰姑娘"模式,受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具有神秘的气氛。主人公简爱她至小由于父母双亡,简爱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这,这是一个充满了暴力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使简爱非常渴望平等的生活和平等的爱情。因此,简爱的爱情观主要概括为尊严、平等、自由、真爱。同时,这部作品中所运用的女性哥特式的表现手法与传统的意义相比将正常与疯狂、男权与女性、幻影和真人产生了颠覆。  相似文献   

5.
简爱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愤怒造成的叛逆和压抑带来的自卑,该文通过对其心理障碍的分析,认为在简爱本身的形象中表现得不够外化,提出小说运用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一外化形象表达了简爱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理障碍得以加强和显现,揭示了一明一暗两个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世界名著都反映了英国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女性的命运,表现了其抗争意识。文章着重论述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差别:在两性关系上伊丽莎白主要表现为要求得到男性的尊重,而简爱则追求男女完全的平等,女性独立;在爱情方面伊丽莎白选择被动等待,而简爱则勇于大胆追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作家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家主体个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2012,(Z3):120-121
《简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小说通过叙述简爱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了一种全新的女性生活,对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构成了强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简爱》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之所以在妇女文学中享鼎鼎之誉,不只因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压迫、努力争取自由平等权力的妇女典型,更在于她初出茅庐就把人类向理想的两性关系迈进的激情编织在自己的作品里。作为一个穷牧师的女儿,作为受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社会民主运动滋养的女作家,基于对小资产阶级妇女悲惨命运体验之深刻,在《简爱》中鲜明地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婚姻和出路等问题,并通过女主人公个性的发展宣泄了自己因作为女性所饱尝的屈辱、压抑和不满,表现了对女性独立意识、情爱心理的大胆袒露以及对构筑理想爱情诸因素多层面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谓异军突起,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眼里看来,在中外文学中,女性作为一个具有审美主体性的生存个体,却被塑造成主体属性缺失的“天使”或“妖妇”,这是男权话语对女性实施客体化、物化的一种叙事策略。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学术视角,试图对简爱形象作一梳理和辨析,在充分论证简爱既不是“天使”也非“妖妇”的基础上,为简爱是“人”的形象之还原作一定位。  相似文献   

11.
简爱这部经典文学名著,历经百年依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者仅仅叙述了主人公--简爱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展示给读者的却是一个给人印象深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简爱自尊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形象给新时代女性起了楷模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反思现代小说中“家”外生存的女性形象,拟从女性生存的社会氛围象征、“家”对女性出走的归宿与起点的双重意味、为女性之“我”而选择出走的审关内涵和文化意义这三个角度.分析女性出走这一文学主题对当下文学研究和写作的建设性意义:深刻认识女性生存状态.深入认识女性所负载的特殊审美文化象征,全面认识女性自我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意识,从而深入思考这些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走向独立解放之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一部提倡仁爱呼唤妇女解放的伟大的文学作品.书中的海伦并非主人公,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是一位天才,是小说中劳渥德这一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简爱之外的又一典型女性.  相似文献   

14.
石守梅  杨晓强 《海外英语》2014,(20):159-161
该文从《简爱》的作者夏洛蒂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探究小说中两个女人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命运的抗争,从而论述在19世纪中叶时代背景下女性权利的崛起。《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出走是妇女争取自我解放的一个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铁凝在长篇力作《玫瑰门》中凭借其卓越的才华描写了司猗纹的灵肉出走历程,关注以司猗纹为代表的女性日常生命状态,对生活在"菲乐斯中心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命运进行思考,追问当女性取得经济独立后与男性以同一高度站在权力舞台上的可能性,探索隐藏在男权世界中女性出走背后的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寻求安慰和解脱的主要途径是借助富于宗教意味的想象,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历经了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与圣经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小说《简爱》既有鲜明的基督教意味,又有深厚的反基督教色形,蕴含着十分浓郁的圣经情结。同时《简爱》又体现出自觉的女性意识,印证了“女性和神和耶稣基督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的弱者处境使她们渴望将自己的有限生命与一种超自然神力联系起来,从而获得女性自身的自爱自立。  相似文献   

17.
英国的《简爱》和中国的《雷雨》都塑造了特色鲜明的女性形象。两部作品中花大量笔墨对女性人物进行了细腻刻画,不同国度的简爱和蘩漪都是敢于反抗命运的女性代表,但结局却大不相同。本文就简爱和蘩漪的形象进行对比,并揭示造成其不同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0-73
"出走意识"是萧红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精神基因,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容选择和审美风格形成影响深远。萧红以"出走意识"为基点,融合其一生漂泊的悲怆、苦难与辛酸经历,在作品中热切关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不堪忍受与希望写进作品,通过描画愚昧麻木、软弱忍耐的女性形象,以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倾诉女性的悲哀。"出走意识"还呈现为萧红作品的漂泊感、抒情风格和语言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一本不朽的著作,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简爱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读者的喜爱,并且经久不衰,究其原因在于此著作的主人公简爱的独特人格魅力。它塑造了一个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荆棘鸟》中的梅吉和《简爱》中的简的女性形象分析,结合女性意识来论证并挖掘女性的另一种自尊表现形式——女性爱情自省自主意识,以此说明这种意识是女性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我完善的一个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