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6世纪是葡萄牙在远东的黄金时期,葡萄牙享有对东方的“保教权”,但是它的这种霸权受到了来自西班牙的挑战。葡、西间的这场斗争在第一阶段表现为16世纪双方世俗政权之间的斗争;第二阶段的表现形式为17世纪双方各自支持的基督修会在中国的竞争。这场斗争改变了近代远东的国际关系,并对之后的远东殖民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16世纪上半叶起,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程,葡萄牙、西班牙等早期殖民侵略者纷纷东来。葡、西两国政府在东方奉行商教一体的贸易政策,天主教耶稣会士也紧步其后尘来到东亚,他们来东方的主要目的是“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作战,来征讨这崇拜偶象”的东方,进行一场精神战争。  相似文献   

3.
一、澳门早期宗教教育概述 16世纪前的澳门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1553年葡人拓居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接踵而来,1557年澳门葡人天主教徒已达400人。为了培养更多的神职人员以应远东传教之需,1594年,耶稣会建立了远东第一所大学一圣保罗神学院,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大黄在中西方都有着十分广泛而重要的用途.耶稣会士是明清时期来华西人的重要群体.耶稣会士对大黄的探索,是西方大黄认识史上的重要一环.记叙大黄的耶稣会士主要有利玛窦、庞迪我、曾德昭、卜弥格、南怀仁、利国安、巴多明、德西迪里、汤执中等人,来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国等欧洲国家.耶稣会士能够关注大黄,并留下有关记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时势的影响,也有教会方面的因素,还有耶稣会士个人的作用.相关记述推动了欧美对大黄的探索,促成大黄在西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澳门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曾有过昔日的辉煌。400年来,它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早在1594年,澳门耶稣会经罗马耶酥总会批准,在澳门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进入中国内地以至日本等东方国家传教的耶酥会士的圣保罗学院。这是澳门的第一所大学,也是中国土地上乃至远东国家的第一所西式高等学校。该院被誉为中西文化最初交流的摇篮,在澳门的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澳门开埠后,由于经济长期落后和澳葡当局不干预私立学校,致使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70年代,随着澳门经济的起飞,教育事业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其中,利玛窦的易服,一直被视为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史中的重要事件。利玛窦易服至少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修道服改穿僧服,第二次是由僧服改穿儒服。在易服问题上利玛窦并非首创,在日本和印度早有先例,也就是说在社会情境颇为类似的整个远东,耶稣会的易服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耶稣会内部在易服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曾引起过许多激烈的争论,直至利玛窦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利玛窦两次易服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本质上都在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7.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以后, 西方传教士也蜂拥而至, 澳门遂成了他们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桥头堡, 也是后方基地。至1605 年中国传教团独立于澳门传教区, 脱离澳门会院管辖而直属副省区为止, 澳门一直是远东传教的中心, 是入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大后方和根据地。本文主要探讨1605 年前入华耶稣会士同澳门一衣带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澳门的学者用法团主义理论对葡澳政府的管治进行解释,指出葡澳政府的管治模式实际上是法团主义模式.① 一、葡澳时期法团主义的实践内容与经验 1849年葡督亚马留将中国驻澳官员逐出澳门,澳门的管治权完全落入葡萄牙殖民者手中,葡萄牙开始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但是,由于受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的阻隔,葡澳殖民当局对华人事务直接管治的努力遭受挫折,迫使葡澳政府转而寻求间接方式来实现对华人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传教利益高于商业利益,这首先是其拉拢天主教会以巩固政权的对内政策在对华政策中的延续,其次是为了借远东保教权的得手,扩大天主教在华势力。法国的政策虽与英国侧重商业交往的对华政策大相径庭,但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侵略,仍不失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  相似文献   

10.
危机四伏的明末社会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存在根本冲突,根源于耶稣会士所代表的西方宗主国和天主教利益与明帝国利益的根本对立,而不是根源于东西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仅仅是东西根本利益对立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如何通过界定和伸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来坚持其理论的批判性?这个问题始终都在推动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演变,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走向,即通过总体性思想来解释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历史辩证法。卢卡奇之所以被封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正是因为他是这种理论走向的始作俑者。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维度,同时也是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因而引发了后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种种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而且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界已被普遍接受。然而,反思当下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认知存在理解偏误、教育行为存在实践异化的问题。通过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梳理与内涵解析,澄明其意蕴,用以指导教育理解与实践,即以"为了儿童"与"基于儿童"的整合来匡正认识偏误,"通过儿童"实现"儿童中心"来纠正行为实践,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  相似文献   

13.
韩愈不仅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是我国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一直被后人广为传颂和发扬。韩愈的教育思想既对普通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又对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极具借鉴性。  相似文献   

14.
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集中在天性、自然、自然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教育与儿童等核心问题上.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天性源于自然,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天性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遵从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和指导价值.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实践的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实践是教育的日常生活形式,是实践活动者经历的内心体验。“回到教育实践本身”是现象学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可以恢复教育实践本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生命性,而且可以明见教育实践的本质,体悟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藉以现象学直观,卓越的教育实践呈现出情境性、智慧性和反思性的品质。然而,附庸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实践不仅遮蔽了教育实践的艺术品性,而且丢失了教育实践的人文意蕴,使教育实践走上了“祛魅”的历程。现象学教育学呼唤教育实践之人文精神的重新发现与回归。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所持有的教育理念 ,不仅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行为 ,而且还会间接地影响开放教育改革的性质与状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 ,教师要逐步确立学习者个性全面发展观、教育实践反思观以及教育对象生命观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老庄”为代表的“无为”的思想和以卢梭为代表的“归于自然”的教育理论都对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中西方教育史,自然主义教育观有许多共通性,如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性的批判,对当时教育内容的质疑以及提倡教育顺应儿童天性等,不仅对近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过积极作用,还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伟长先生通过丰富的高教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高等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以对科技性质和高教规律的深入理解为基础,并归结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他所积极倡导的"综合化"教育的基本理念,不仅突出地强调了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参与当今的社会实践,而且要求有力地促进学科交叉和文理融合,并使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钱先生的这些思想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流弊具有矫枉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