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相较于传统诗歌写作,1990年代诗歌书写反映出了明显的"祛魅"特征。这种"祛魅"主要体现在诗歌立场"祛魅"、诗歌主体"祛魅"、诗歌表意"祛魅"三方面。上述几点"祛魅",既有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缺陷和偏颇。对以上"祛魅"进行剖析,可为1990年代诗歌的"生魅"和"失魅"辨析出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4.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乔治.威瑟的诗歌《哦再见,可爱的林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诗歌的"形美"、"音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5,(6):46-49
新时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诗歌依托网络这一电子传媒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属性的网络诗歌,在以日常化书写与娱乐化游戏对传统诗歌进行祛魅与消费的同时,客观上也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及传统精英诗歌的话语霸权,为大众的文化民主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下半身”诗歌主张以“肉体的在场”作为一种反抗力量冲击现存诗歌秩序,但却自相矛盾陷入“肉体乌托邦”的牢笼中。其作品又多性话语泛滥,流于粗鄙和俗陋。“下半身”诗歌既是当代诗歌中“民间写作”的延续,同时也有着文化、思想、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下半身”诗歌的出场方式或许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矫枉过正,是为了争夺话语权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它无意中却昭示和开启了世纪初诗歌的“身体转向”,凸显了当今时代身体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对 "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祛魅"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哲学起点之上的,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向,需要再次对自然美问题进行新的学理建构,并以此为前提重新确认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在新时期绿色发展语境下,"复魅"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精神敬畏,更是一种共生共荣的融入,把"人在自然中存在"作为自然"复魅"审美转向后新的哲学起点,把对自然万物生命的体认作为构建新的自然美的审美核心,最终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1.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尝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突显原则(合称原型突显理论Prototype-Prominence Theory,简称PP)来分析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层面上的认知机制,得出结论:原型突显理论对英汉构词特征和表意规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语境有多种功能:从语言表现一般意义的特点看,有生成和解释的功能;从语言表现深层意义的特点看,有暗示和引导的功能;从语言表现多重意义的特点看,有创造和过滤的功能;从语言与语用主体相关性的特点看,有协调和转化的功能;从语言使用的精简与表义的非对称的特点看,有省略和补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以形表义具有内在的理据性,字与字之间在构形上又是有联系的。分析构成汉字的笔画、部件、组合规律,归纳其系统性和层次性,在适合的教学阶段加以展示,有助于对外汉字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它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而且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5.
谈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戏剧艺术苑圈中,舞台美术无疑是枝夺目的奇葩,无论从美学的角度或戏剧的目光去审视舞台美术,都不难发现其艺术内涵的丰富厚重与发展在现代戏剧中有着不可缺的作用。舞台美术是依附戏剧的产生而产生,随戏剧的发展而发展,各种戏剧样式、流浪的生成,也注定了舞美流派的出现,无论是写实与写意,幻觉与假定,只要是表达戏剧内容最恰当、最完美、最新颖的舞台美术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古彝文字(毕摩经书)和规范彝文(川)都属于方形字体,具有抽象与形象、神似与形似两大特点,并以神似为主、形似为辅的简要朴素的部首笔画构成,以表音为主、表意为辅的音节字面貌特征出现.1980年《彝文规范方案》由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以来,在30年后的今天,彝文书法艺术字体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成为了云贵川等彝文书法字体艺术界的重要力量,如今彝文书法艺术道路进一步繁荣了书法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宋本《玉篇》中共收字22803字,其中水部共收956字,在全书542部中仅次于艸部(1054字),占全书的4%。根据水部字的字意与"水"的性质、特征、状态、功能及相关关系,可将义符"水"表意功能类型归纳成表相属类、表相似类、表相依类和表相关类四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中又可划出若干小的类别,且对各类字都加以统计便能深入分析"水"的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Expectations for college and student persistenc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into postulates that students enter college with expectations. If these expectations are unmet, there is early disenchantment with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Such disenchantments hinder acade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subsequent institutional and goal commitments and ultimately student departure. These formulations are tested in 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of 263 first-time freshmen who entered four-ye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acade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re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meeting of expectations for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integration is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expectations for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al involvement, but negatively affected by expectations for a collegiate atmosphere. Indirect effects on intentions to remain in the focal college are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collegiate atmosphere and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enrollment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nkages between theories of college choice and student departure are drawn.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a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tlanta, GA, April 12–16, 1993.  相似文献   

19.
“丽”是萧纲、萧绎对文学形式的根本追求,两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而且贯彻到各自的宫体诗赋创作实践中:韵律流丽和谐,对仗精工整饬,色彩香软华靡。二萧的宫体诗赋虽有内容狭窄的一面,但其香艳、绵软、流芙的文学形式美,确实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其独特的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