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肯尼迪执政后应时而变,根据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调整了美国的冷战策略;相对于前任,肯尼迪所采取的冷战策略更为务实和灵活;他主张强化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非军事方式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这种思路被运用到地处非洲大陆的加纳;美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加纳的经济援助,力图消解苏联对加纳乃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外经济援助是战后美国重要的外交工具。1945—1946年美国对捷的经济援助,其实质体现了战后美国对东欧政策的基调。战后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信贷与对美国财产的国有化赔偿问题和1946年大选的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对1945—1946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援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对外经济援助构成二战后初期(1945-1960年)美国外交活动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色。空前强大的综合国因,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紧迫课题,国际政治领域出现的所谓“权力真空”以及大杂烩式的意识形态膨胀是这一时期美国实施大规模对外经济援助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总统上台执政,开始了美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援助。1947年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进行重建援助,1949年出台"第四点计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援助。但是对于后院拉美国家,杜鲁门政府却背弃了战时罗斯福总统经济援助的承诺,推行"克莱顿计划",以自由贸易、自由企业、自由投资为主,辅之少量的经济援助。但是,美国对拉美国家并不是一概论之。其中,墨西哥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经济援助,这有别于其他拉美国家。杜鲁门时期的拉美经济援助政策,基于冷战大格局下美国对拉美的战略定位,服务于美国国家经济利益,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政策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实行对外经济援助的典范,它的出台除了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外,还有着深刻的国内背景.其中战略需要和经济利益是根本原因,而国内的重要人物则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国,自二战后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并以此影响受援国的对外政策,以达到服务于美国对外政策目标。随着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应付新兴国家的挑战与竞争,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并把对非发展援助放在其外交战略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已经不仅局限在军事实力的较量,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成为其争夺的焦点。对外援助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工具。肯尼迪上台后,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制定新的《对外援助法案》,把外援重点由军事援助转向经济援助。以《1961年对外援助法案》为开端,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及美国外交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肯尼迪(Kennedy)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政策。肯尼迪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并未能完全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思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缅甸民主进程的推进,缅甸的对外关系将从单一的依靠中国政策而转向大国平衡政策,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分析缅日政治军事关系以及经济关系,特别是缅甸从日本获得的经济援助,从中找出其特点,以供中国有关部门在制定对缅甸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的成功有赖于海外华侨的支持,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支持,如果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考察,不难发现,在辛亥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海外华侨的经济援助实际上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在革命开端时期,华侨经济援助主要以美国、日本、香港等地为中心地;在革命发展时期,南洋则成为华侨经济援助主要来源地;而至革命高潮时期,华侨经济援助又由南洋至美洲扩展;到了巩固革命成果时期,随着革命影响的扩大,呈现出世界各地华侨积极捐助的新局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是由于革命领导人个人海外经历与人脉、海外华侨居住地距离我国远近的地缘关系、各地华侨的数量以及经济实力、改良派与革命派势力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华侨经济援助来源地才有了明显的地域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经济日起集团化的90年代,日本为了加快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对亚太地区加强了其经济影响,将贸易、投资和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的重心偏向亚太地区,客观上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但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右倾思潮则给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治动向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日趋集团化的90年代,日本为了加快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对亚太地区加强了其经济影响,将贸易、投资和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的重心偏向亚太地区,客观上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但是,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右倾思潮则给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改革开放前的28年(1950—1978年),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国所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一般为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等。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到1985年,中国对外援助实际支出达人民币411.81亿元,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1.73%。其中成套项目和技术援助为158.72亿元.占38.54%;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合作》是大学本科财经类对外经贸方面的骨干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合作概述、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信贷和项目融资、国际经济援助、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对外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租赁等等。一、本课程...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出于其国内国际政治需要,对中国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工程、开办合资公司及开展双边贸易等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这些经济援助客观上帮助中国逐步建立了民族工业体系,也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布局也日趋合理。由于苏联的经济援助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两国政治关系出现裂痕势必影响经济关系,中苏同盟的基础实际上相当脆弱。  相似文献   

17.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它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美国实施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和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希望借助欧洲的经济复兴来遏制苏联,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一般的经济援助计划相比,马歇尔计划首次提出了"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西欧的经济复兴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促进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为此后的西欧统一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中国对外政策经历了从不稳定到稳定,逐步走向成熟的调整变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1969年,“倒向”苏联;(二)1969—1982年,“倒向”美国;(三)1982年至今,多边外交。中国的对外政策之所以出现明显的起伏变化,除去国内因素外,国际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其中,国际格局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起了制约性的影响,周边环境起了直接性的影响,中国被迫参加的局部战争起了关键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今年8月的俄格冲突事件体现出俄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我国要回应国际格局的变化,适时将现行对外政策调整为积极进取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全球争取更大的利益,担负起更重要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20.
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是一个关乎社会正义、和谐的问题。要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将正义观贯穿经济援助的始终,通过调节相应的社会制度,从个人、高校、国家三个层面体现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