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松明 《今传媒》2007,(10):54-54
读朱百尧先生《业务不敌"官本位"》(《新闻记者》2006年第4期)一文,不禁唏嘘,如鲠在喉.作为一名在媒体工作了20余年的新闻工作者,对此颇有同感.现实中,在一些新闻单位里,确实存在编采人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做得再棒,也不如有一顶小小的"官帽子"的现象.官位之重,以至于有的领导私下里在与其手下的"官"交谈时直言不讳地说"沾官强似民".可见,"官本位"在某些媒体的领导心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21):35-38
在国家打击网络谣言过程中,一些舆论将官方不实信息称之为"官谣"。在历史进程中,"官谣"也曾作为一种政府行政手段,发挥过一些至少不是消极的作用。然而,时下"官谣"却演变为传达"官意"的方式,不但有损政府公信力,也消解着法治公平,反映了个别人员和部门的行政惰性和惯性。这就需要引入多种治理方式破解"官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官"和"民"的反差还不明显.当时曾广泛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车轮子一转,给个县长不换."那时,在老百姓的眼里,县长只不过工资比一般人多点,门路比一般人大点,能给亲戚朋友"走后门"弄个票证,买点紧缺商品之类;或逢年过节有人给送几条好烟、几瓶好酒,出门有辆"吉普"坐.  相似文献   

4.
对任何一家报纸来说,"负面新闻"都是公认的"敏感区".对此,不少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类报纸,往往也得三思而后"报",各级党报更是慎之又慎.但一味回避"负面新闻",等于扔掉一个与都市报竞争的"利器",久而久之也会削弱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显然不是上策.那么,有没有什么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5.
2007年,杨绛96岁,她酝酿并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走到人生边上>终于出版了.同名文章四万多字,占了本书内容的大半.这是一篇自问自答的呓语,这些问题,已经压迫了她很长时间:"思路不通得换一条路再想……吃也忘了,睡也忘了,一坐就是半天,往往能想通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最近二十年我们新闻界同社会各方面一样,"经济政治学"讲得多了,"效益"当头,"钱神"开路,马克思主义一词就听得少了.  相似文献   

7.
记住乡愁     
正在改革的一轮又一轮号角声中,又是一年伊始。曾经在京津冀常驻的雾霾,毫不留情地袭扰了冰城,水墨南方亦未能幸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的那句话非常应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得见,乡愁得记,可见它们已经日渐脱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变成了美好的愿景。真实的生活,总是上人们想说爱你不容易:交通拥堵,限号;私家车太多,摇号;油不合格污染空气,油价在涨;房价太高买不起,征税20%;国产奶粉不敢喝,香港下禁令;出租车不好打,价格还在涨:养老负担重,延迟退休;铁路站票求半价,难操作实现;雾霾治理,收扬尘排污赞;违法超生,罚款;盼望延长假期,除夕正常上班了。这逐步的改革具体方法措施,要么总是充斥着让人费解的事与愿违,要么就是单一的"罚款思维"。习总书记在荷泽市考察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话让人温暖。"地方全靠一官、自己也是百姓"是民声,更是民生思维。  相似文献   

8.
"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在一般理念里,"法官"不会被理解成"官";可是当法官当上法院院长之后,没人认为他不是"官"了.  相似文献   

9.
报刊上不断有"包二爷"的报道.女人成了大款,当了官,或握有一定的权力(比如掌管银行、信用社贷款之类),于是就找情人、养小秘、找面首,还有找"鸭子"的;也有大手大脚地买房子、买汽车,甚至给"娱乐费",让情人去嫖娼……女人腐败起来,与男人没啥两样,"包二爷"与"包二奶",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0.
"节"与"日"往往是如期而来,因此这样的新闻往往显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缺乏冲突.尤为要命的是,节日年年过,新闻年年报,其操作也就有了固定的套路,固定的内容,对于读者而言,"年年岁岁花相似",也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时间外在于人类独立存在,本身是没意义的,每天24小时,都是"平等"的--是人类赋予了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今天和明天不同,节日与寻常的日子更是不同. 不少"节日"兼具多种功能,比如三八节,一则提醒社会关注妇女权利与健康;二则女性放假,获得娱乐休闲时间;三则举办庆祝活动,官方往往选择这一天表彰女性中的先进人物等.  相似文献   

11.
沈达 《新闻实践》2009,(3):59-60
屈指算来,笔者在海宁市委报道组工作已超过16个年头.作为报纸通讯员,我深知"责任"两字重千钧.因此,在这十多年里,"跑得、苦得、饿得"也就成了自己的工作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不少人都参观过内乡县的古县衙.参观过后,不仅对明代屡加修缮的恢弘的古建筑感慨万千外,而且也会对衙门口的一副对联赞不绝口,有人还动手记了下来:"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13.
关键词:100:6;《故事会》式的新闻写法 义乌有150多万外来建设者,这一庞大的数量后面,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100名外来建设者中,只有6名大学生.这要求我们相应的版面、报道,不能够太"曲高和寡",要通俗易懂一些,要接近生活一些. "热线·现场"版以刊登时效性较强的热线、现场新闻为主,很多内容都和外来建设者有关,也是外来建设者最喜欢阅读的版面之一.因此,除了社会新闻的一般要求外,特别强调"直白、通俗".我们给记者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这个版面的社会新闻,写得要像上海《故事会》里面的小故事一样,情节生动,语言有生活气息.比如说《她刚坐进宝马车,一陌生男就坐进了副驾驶座"别动,抢劫!"》,从标题看就很生活化,谁都能看明白;还有《有人上车"贴得太近",你得当心》,除通俗外,服务性也很强.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官诀     
刘名远 《出版参考》2005,(29):25-26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里,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或文字:"我好激动哟,激动得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赛场上拿了冠军,"激动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技术考核得了金牌,"激动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几十年的乱泥路如今铺上了柏油路,"激动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县里的领导来炕头前看俺啦,"激动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有多少好事让人激动,就会有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企业档案工作既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机遇"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把握,把握得好,应对措施得力,机遇就抓住了,挑战也就变成了无穷的动力.由此可见,机遇与挑战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者根据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就如何抓住机遇,应对WTO的挑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同行者赐教.  相似文献   

18.
治国先治吏,怎样的县委书记才能得到总书记的认可?跟着党走、心怀群众的县委书记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表态,告诉我们怎样做才算是合格的县委书记。一副对联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调研,曾给县委书记们念过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会议记录与保密基本画上了等号,只要是会议记录就一定得保密.随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民主政治及民生工程建设的有力推进,各项事业的民主化要求越来越高,"公开","公正"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惠民"成为时代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江湖可谓风起云涌,"菊花教"、"芙蓉教"、"红衣教"等一批网络教派纷纷涌现.2009年,"春哥教"、"寂寞党"、"贾君鹏家庭"等也借势兴起,"信春哥,得永生"、"×××的不是×,是寂寞"等话语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掌握了各论坛的主流话语权,网络江湖一派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