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并考察了促进青少年犯狱内改造的保护因素。结果表明:在青少年犯的成长背景中,存在八条致其犯罪的发展轨迹,过度追求兴趣爱好、沉迷网络、崇尚哥们"义气"、家庭破裂、父母冲突、教养方式不一致、养父母家庭、与学校联系减弱是青少年犯罪的危险信号,旷课、逃学,与不良同伴交往在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行为水平上,从轻度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是一条典型的发展轨迹;提高青少年犯改造的动力、帮助青少年犯进行改变、促进青少年犯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对青少年犯进行心理辅导有助于青少年犯的狱内适应,是青少年犯在狱内积极改造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早恋现象是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很有必要使全体班主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取精神,而且还会时常伤害学生间的感情,由爱生恨,争风吃醋,还常伴有打架械斗等严重违纪事件的发生,以至于产生青少年犯  相似文献   

3.
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应付方式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生活事件和人格量表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中的某些维度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和人格健康预测作用显著。大学生的精神卫生和人格健康会受到其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学生工作者可以把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作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600名职校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应付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职校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主要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以及健康因素等,面对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大部分职校生都能正确应对,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职校生,影响其心理产生过激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有所不同,需要给予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人的应激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本文对高师贫困生的应激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前10位的应激生活事件主要来自个人因素、学习与就业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不同的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高师贫困生中体现出差异.提出了化解应激生活事件对高师贫困生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柳州师专为例,采用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CSS—LES)对525名在校大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专学生经历的生活事件以正性事件为主,来自人际关系和心理支持方面的生活事件对大专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生活事件在性别、年级、学科、生源、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有关经济变化方面的正、负性事件对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大专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程利娜  马春龙 《教育教学论坛》2012,(S5):178-180,175
采用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问卷,对初一至高三30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汉中市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来源以及影响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主要来源于生活环境、学习、恋爱关系等;性别、学生来源地对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不大,而各年级在生活压力事件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使用《自评生活事件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Kesler10量表对32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临床心理治疗实践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个体性发展,同时个体性发展和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运用《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的个体性发展分量表、父母教养方式分量表、生活事件分量表对29省2450位25岁以上成人施测,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对个体性发展影响的非递归模型成立;(2)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性发展影响更明显;(3)生活事件对个体性发展的影响大于个体性发展对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且为负向影响;(4)与综合人群相比,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性发展对个体生活事件应对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长沙市7所中职院校的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把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做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其他、学习压力三个因子和希望感对中职生的抑郁有重要影响。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希望感,减少负性生活事件,从而有效的预防中职生的抑郁。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高职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职生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程度以上,专业满意程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很大的影响;学习负担重、家庭施加学习压力、与老师关系紧张、生活习惯明显变化和不喜欢上学这五项生活事件对总体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高职生的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网络成瘾有影响的假设,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扬州地区7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并从生活事件量表的六个维度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614名大学生被试,考察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主要是网络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该研究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随机抽取浙江温州4所农村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了农村初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生活事件,及生活事件对心理症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初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感”“焦虑感”和“情绪不稳定”;农村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激主要有“学习压力”“丧失”和“人际关系”;除了强迫因子外,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学生;生活事件应激方面,贫困生的人际关系和其他应激显著少于普通生;贫困生的生活事件对其心理症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的进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取样对唐山市4所中学1 222名初中生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进行了测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访谈负性生活事件基础上汇总了7个因子,并据典型事件陈述自编了大学生生活负性事件问卷,对初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对大学新老校区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状况调查,分析和讨论新老校区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及其原因,指出了新老校区管理大学生心理的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西安市高校269名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阐述了大学新生所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论述了负性生活事件与人格健康的关系,指出可以通过调控大学新生入学后的活动情境和新生们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来提高大学新生整体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典型生活事件按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事件,积极典型生活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效果如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150名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任教师38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积极典型生活事件对初任教师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存在个体差异;(2)经济问题对初任教师的影响最大;(3)教师个体、群体和学校应该重视对消极典型生活事件的管理,从不同方面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成人一般希望量表(ADHS)对348名大学生的有效样本进行调查,探讨生活事件、希望特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希望特质呈显著负相关。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与希望特质的交互作用显著,低希望水平被试比高希望水平被试更容易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希望特质在生活事件与消极自杀意念之间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模型提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自身心理保护机制的建设,从积极心理角度来减少和防御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