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新闻作品的成败,与记者的心理定势关联颇大。记者的心理定势可制约记者的行为,对新闻作品的价值运用起直接作用,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广大受众的意识和行为。所谓“定势”,即是由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形成的某种准备状  相似文献   

2.
“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记者生活场”在本文中是指记者特有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由于管理体制、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新闻记者的生活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的生活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记者的心理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新闻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3.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4.
魏颜蓓 《青年记者》2007,(18):41-41
新闻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记者的主观,是指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所倾注的情感因素和所进行的功利取舍。关于两者的定位问题,说白了,就是新闻作品与记者的主观这个问题上,一直有许多疑惑困扰着人们:新闻作品中能否倾注记者情感,作品中以怎样的方式表现记者的情感,记者情感在新闻作品中应给予什么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新闻眼即新闻作品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篇新闻报道思路文脉交织的重要枢纽,是新闻作品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新闻眼所达到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新闻眼是通过采访形成的,需要记者在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中精心提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眼可以表达为一个简单的词组、一句简单的话,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串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  相似文献   

6.
新闻播音的情感因素是个客观存在,它贯穿在每一件新闻作品和整档新闻节目中。可以说它不仅是播音过程中信息的传输通道,也属于新闻作品与新闻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新闻内涵之一,而且对受众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作为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评论或其他文稿,都是记者、编辑、撰稿人之所为,记录的是社会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不带有社会人的情感色彩,特别是通讯、特写等专稿类新闻作品,情感色彩往往还很强烈鲜明,而播音员播读这些作品,有声有息的向受众传言时,更是实实在在的现身情感…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先生在这里虽然是指文学作品而言,但笔者认为,对于新闻作品来说,强调民族特色何尝不是这样呢?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具体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新闻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了.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只有具有民族特点的新闻作品,对外,才能为世界各国所注意,所乐于了解;对内,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所喜闻乐见.这种民族特点表现得越鲜明,越突出,越易于广为传播,越能充分发挥新闻作品的社会作用.新闻既然是客观事物通过记者头脑的产物,那么任何一篇新闻作品,不管是在主题的确定上、材料的取舍上,还是表现形式上,必须体现着作者自己的思想、倾向和风格,而记者又是一定民族的记者,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必然打上本民族特点的烙印.概观穆青同志一些谈论和通讯报道,不难看出,几十年来,他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致力于我国民族特色新闻的创建和发展,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谈谈学习中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8.
吴惠凡 《青年记者》2016,(19):53-55
社会新闻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题材.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偏离了基本的新闻伦理,过度消费新闻事件主体,对公众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导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甚至影响了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因此,社会新闻应坚守伦理规范,重塑记者的责任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所谓社会制约因素,是指社会对记者的控制、牵制和约束因素。记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受到社会的制约是必然的,因为任何社会系统、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包括新闻传媒及个人,都必然要受到整个社会系统的控制与制约,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混乱无序。 美国社会学家梅尔文在70年代中期提出了“媒介依赖论”的学说。“媒介依赖论”认为,依赖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即社会依赖媒介,媒介也依赖社会,二者相辅相成。例如,社会需要从媒体获得大量信息资源,否则,人类就很难相互沟通与理解,同样,媒体若得不到各种社会资源,也难以生存下去。由此可见,社会制约因素对媒介和记者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制约因素对记者的影响有硬性制约和软性制约两大类。硬性制约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包括政党和新闻政策,各种新闻法规,这些政策和法规是传媒及记者都必须遵守的。软性制约具有非强制性特点,传媒及记者可以接受这种制约,也可以不接受这种制约,例如受众对传媒的批评建议等。  相似文献   

10.
新闻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过程,记者个性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有个性的记者一定是与他(她)的新闻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报道要搞得各具特色,决不是以泯灭记者的个性特色为前提和代价的。在这一点上,任何怀疑与动摇都是不必要的,从提高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也可形成一定的风格。大凡成熟的记者的新闻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斯诺的明丽畅达、法拉奇的尖锐泼辣。新闻作品的风格是记者在占有大量的客观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体现其思想水平和倾向性,反映人物个性特征、语言习惯的东西。新闻作品的风格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是记者采写过程中诸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美的风貌。有些人认为,风格只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作为“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不存在风格一说。新闻是“易碎品”,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成怎样就怎样。这其中…  相似文献   

12.
论第一人称新闻报道中记者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玲  俞松 《东南传播》2012,(12):175-177
按照新闻客观性的规律要求,在报道新闻时,记者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然而,在处理一些特殊的新闻素材时,选用第一人称报道新闻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感染力方面也比第三人称报道更胜一筹。在中外优秀新闻作品中也不乏运用第一人称进行新闻报道的成功案例,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线索提供者、新闻参与者、目击者、观察者和代言人等几种。在这类报道中,记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展现,媒体的社会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  相似文献   

13.
陈巍 《记者摇篮》2008,(1):53-54
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电视新闻的成功与否,同出镜记者内在的新闻品格,外在表现(就是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行为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一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自己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呢?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道一般由驻站记者完成,驻站记者在新闻战地的第一线,及时向编辑部传回各市县的报道. 驻站记者各据一方,他们对各县市有关情况了如指掌,但在长期的采访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定势,只注意采访某一方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一项讲究技术性、技巧性的工作,在新闻从业人员实施这一新闻要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记者适当地运用情感因素,会让新闻更加生活化,有助于探寻新闻价值。情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连接的纽带,记者只有把采访中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新闻作品中,才能让作品更有生气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吴静 《记者摇篮》2009,(4):23-23
所谓影响力,是指对人或者事物所起作用的力。针对记者而言,社会影响力是记者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以自己的人格、言行和优秀的作品在社会上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记者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且社会影响力,正是媒体开拓市场的重要因素,是传播效果和社会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创造媒体品牌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广播电视的受众,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受众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就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心理态势。这种心理态势一经形成,就以强烈的趋向作用驱使人的思维活动向着规定的方向发展。研究受众心理定势形成因素、特点及内在关系,对于把握受众视听心态,改进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这是作为记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新闻写作要循着事物发展规律所提供的信息,揭示主题;新闻要写得生动、鲜活、精彩,需要从新闻素材、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方面下工夫,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记者新闻写作的能力。一、新闻素材角度选择和主题的确定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形成,总要通过对一定的素材选取、主题的确定以及结构布局来加以表达。素材选择角度是指记者对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以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