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课改使容城县在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更需要我们理性的去思考:①如何看待“热闹的课堂”?②如何看待“问”与“讲”?③如何看待小组合作?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我们的课堂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变化:课堂变“活”了.教学氛围越来越开放了……所有这些固然令我们感到欣喜,但是欣喜的同时也有隐约的担忧:这些变化.使得我们的一些数学课“变味”了。一些教师只顾追求课堂气氛表面形式的热闹,追求学生浅层次的愉悦体验,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所有的这些给人的感觉似乎就像是在演戏。对此,笔者谈一下心中理想的数学课堂,以飨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3.
王惠琴 《宁夏教育》2007,(10):53-54
"问题教学法"理念先进,形式新颖,得到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对"问题教学"只进行了浅层次的理解,忽视了问题的设计。课堂上你问我答,热热闹闹,有单纯求热闹图形式的偏向。也  相似文献   

4.
校电视台制作了一期新闻节目,题为《我们の值周生活》,“の”是日本字,意为“的”。对此,学生反应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日本长期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结果,有人认为这只是娱乐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时沸沸扬扬.好不热闹。时值抗日战争史教学,我索性用一节历史课让学生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课堂上,同学们唇枪舌剑,其激烈程度和深入程度都大大出乎我的意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课堂讨论中的“热闹”与“有序”这一矛盾的分析,笔认为要实现矛盾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才能。其具体措施是:1.契约管理。2.榜样管理。3.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在教师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出彩”,为了使自己的课“赏心悦目”,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视频、课件等竞相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吹、拉、弹、唱,尽显其能,讨论问题踊跃,忙忙碌碌,甚是热闹。但是,这样的课堂趣味虽浓,学生学习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在热闹背后,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经历真正的体验,更不用提捕获新知和提升能力了。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辩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课堂很是热闹,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活”和“动”。但是,又有多少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热闹的讨论不能产生思想的交锋,如果亲身体验不能给学生带来视野的拓展,那么我们如何养成创新能力,又如何逼近真理?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科学课堂需不需要纪律”的实践研究,在对四年级366名的学生问卷调查中找到了答案——科学课需要纪律,需要属于我们科学课的纪律。纪律一定要有。那么如何建构我们科学课堂的纪律?下面我将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初浅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单佳娥 《学周刊C版》2011,(11):196-197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本无可厚非.但做任何事情都会过犹不及。我们看到执教者和评课者为了追求“发言踊跃”.而忽视了热闹的背后的思维的肤浅:为了实现“自主发现”.而忽视自主背后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为了到达“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对文本的静思默想。因为一旦课堂上出现必要、适度的片刻“沉默”.就往往会被贬为“出现冷场”。  相似文献   

9.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们认为必须还给学生“四权”.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我们对热闹的课堂气氛进行冷静地分析之后,就会觉得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滋生出来的“花样教学”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这里说的“花样教学”,是指离开了学生发展的实际(或误以为是为了学生发展),缺少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静心思考,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叉当如何去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此问题展开浅近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该让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探究活动,让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洋溢着探究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静出实效     
张必友 《四川教育》2007,(10):35-35
顾名思义,"课堂活动"当然主要以"动"为主,以有声的说、演、赛、做等为其表现形式。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也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一种无声的活动。如果前者是"动"出课堂实效的话,那么后者则是"静"出实效。热闹绝非活动的专利。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乏"无声的活  相似文献   

14.
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理想。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如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发掘教材,优化课堂结构,增大课堂容量.加密数学课堂的练习密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启迪性.实现对数学课堂的最优处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呢?这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的,也是我们一直都在困惑的。  相似文献   

15.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以教师为主的互动.或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审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水,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虚应对话滔滔不绝.学生肢体活动频繁,多媒体变幻陆离;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或者堆砌文本,开掘所谓“深度语文”,热衷于贩卖后现代文学理论以及外国教育理论的名词术语,课堂上层层盘问,强调思辨,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她致力于重建一种课堂教学新理念,让课堂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让课堂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生命价值。在她的倡导下,近几年来,教育理论和实践界一直都在关心课堂的教学改革.想方设法使“生命活力”从纯粹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但是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双基”这一概念逐渐从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头脑中淡出。学生在课堂上动口不动手,学生的语文根基是非常脆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