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非虚构写作以社会事实为写作资源,以多元的叙述方法展开写作。其中,故事思维是重要的写作思维,它体现在写作资源的筛选、文本结构的构建、人文精神的灌注等过程中。基于故事思维而设计的非虚构写作教学法,以过程教学法的路径展开,全面地覆盖了非虚构写作的实践要求、思维要求、故事构建能力要求、人文精神诉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周霞 《林区教学》2011,(4):28-30
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在新的中国语境下,以全新面貌崛起,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对促进我国纪实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介绍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入手,并从译介、内容、创作、命名、写作手法上的影响分析非虚构小说对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的影响,希望进一步发掘出这一文学新生态的文体建构原则、创作原则和独特价值,以期为纪实性作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时代美学潮流,非虚构写作悄然影响着当今的童年书写。非虚构写作中的童年书写注重通过对儿童生存境遇、成长经历和童年精神的纪实性呈现,表达出童年的困惑、伤痛和梦想,折射出当今“中国童年”的多样性。梳理非虚构童年书写在童年成长困境书写、童年记忆的历史探寻、大自然与边地文化书写领域的集中表现以及渗透文本中的“在场”姿态和童年立场,探讨讲述中国童年故事的非虚构途径,彰显童年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在高考中,作文占据了总成绩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作文在其中的重要性。现如今又倡导真实,希望学生在"非虚构"的写作背景下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又谈何容易,"非虚构"写作的难度仍旧是很大的,并且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略有虚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略有虚构”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天空,它时时诱惑着报告文学作家,也警示着报告文学作家,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研究新时期报告文学“略有虚构”的真正内蕴,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4):59-63
"非虚构"在近年成为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非虚构"并不等于"零虚构",可理解为"轻虚构"。纪录并呈现事实的创作方法、来自真实生活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可靠性的特殊文本是衡量"非虚构"的维度。"非虚构"文本包括文字读本和音像文本。文字文本在文体方面有报告文学、传记、游记、日记等多种形态,评论切入点和评价重心也各有侧重。"非虚构"可培植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捕捉讯息的敏感、及时判断的自觉、参与言说的主体意识,人们对"非虚构文学"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8.
黄小凌 《考试周刊》2011,(52):72-72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试从引导学生求实、引导学生虚构入手,阐述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德山 《学苑教育》2012,(16):70-70
虚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解决记叙文空洞无物、学生无东西可写的问题。中学阶段的记叙文教学应坚持把写实放在首位,但必须进行必要的虚构训练,从实际出发。遵循原则,即以写实为主,适当虚构。  相似文献   

10.
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真实性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虚构文学是伴随着"真实"这样有争议性的问题而诞生的,但这个"真实"应不单是以量化的方法来判定,而是更多的依靠接受者、创作者去还原非虚构的本真。非虚构意义上的"真实"更多表现为理性的真实,这也是区别于虚构文学的感性真实的。  相似文献   

11.
"非虚构"一般涉及文学性"非虚构"与非文学的"非虚构"两大类型。"非虚构"体现着一种时代精神。"非虚构"自身存在着一些深层悖论,远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4):54-58
夹边沟原本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名,因集中关押右派分子变成了一个劳改农场,又因右派分子遭受饥饿迫害死亡演变成一个反右运动中的大事件。许多写作者和导演把夹边沟作为非虚构创作的题材来源,由此产生了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夹边沟现象。通过对夹边沟非虚构写作现象的梳理考察,可以看出,以夹边沟为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呈现三个较为明显的表征:即,揭秘被遮蔽的大事件,亲历者的讲述以及真实、虚构与想象三元合一的混合。  相似文献   

13.
著名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曾明确认为,人文学科课程与教学应遵循五条程序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是教师的教学立场和教学态度,斯滕豪斯又认为:教师在教有争议的内容时,恪守中立的准则,并保护所有参与者的不同观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非虚构散文创作方面,李育善是一位取得重大创作实绩的作家。李育善散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大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工作经历、社会调查。李育善的散文书写他的故乡记忆、反映山里农民的故事、描写丹江传奇,反映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陕南农民的生活变迁与思想情绪,揭示了社会转型中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了鲜明的现实感。李育善的散文视角独到、观察细致、笔触优美、富于哲理,拓宽、丰富了非虚构散文的题材与写法。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尘封已久的萧红,新时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关注,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性文章也纷至沓来,文章力求对这些研究性文章作整体性、规律性的梳理与点评,总结其中的“得”与“失”,并期待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出现。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歌研究是新时期唐代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从创作心态、神鬼诗创作成因、结构艺术、色彩运用、审美研究、诗理特点、长吉体、李贺诗派、诗歌渊源与影响、与词之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新时期李贺诗歌的研究成果作了具体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7.
非虚构文学研究中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虚构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并不是词源学意义上虚构的否定概念,而是一种符码,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被迫策略,肇始于摹仿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人类的表达话语出现转型,虚构的出现弥补了人类对自身精神的突破,实现了向未知世界的跨越。作为文本意义上的非虚构手段因为固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要求,使得认知局限在经验世界,相比虚构而言诗学性亟待研究,而当下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之后登上华美文坛的新人新作基本上没有受到华美文学研究者的注意.对这些新作中的非虚构作品(包括纪实文学)概略地加以述评,以期引起同行对这些新人新作的关注,使华美文学的研究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育者普遍强调教育活动要使幼儿感“兴趣”。因为在教育者的头脑中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如果幼儿对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有可能达成教育者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活动内容对于幼儿而言是索然无味的,则幼儿的注意无法集中,目标的达成也就没有保障。正是基于这一点,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备加关注。然而,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虚构的兴趣”(杜威语)大  相似文献   

20.
李筱寅 《文教资料》2010,(18):62-64
新时期以来对于叶灵凤的小说研究几乎和他被文学史重新发掘是同步的。作为类别存在的叶灵凤的小说,在各个思潮流派的研究中艰难走过了从内容—形式—文化分析的过程。叶灵凤小说的风格展现了文学史上转折期的变迁,人们没有能够真正从史的角度观照过这个问题,还停留在对其小说简单的褒贬上的原因是史料工作和文本细读的功夫下得不够,只有将其作为独立的小说真正解放出来,才能够在史的研究中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