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乍读《春蚕》(九义教材小语第六册),只觉语句简明、文脉清晰:再读《春蚕》,才感受到作者不动声色叙述里的情感张力,这种力来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据  相似文献   

2.
《古井》(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五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关一口古井的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说明了古井的作用,教育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这篇散文选取了一个非常普通的题材,阐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感情色彩,是一篇文道俱佳的优秀教材。教学这篇课文时,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一、抓好字、词教学课文中生字较多,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教学“熹、暮、络、绎、筲、漉、瘸、酬、歉”等字。要注意读准“绎、筲、瘸、酬、歉”字音。“熹、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选材《杨树》(原名《杨树的赞语》,杨鉴普作,载1981年第2期《散文》),作为新教材选入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从植物学的角度去学《杨树》,无疑地降低了选材的意义,尽管《杨树》确实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杨树的种类、形态、习性和作用;如果从大地园林化、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这个角度去学《杨树》,也无疑地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忽视了语文课自身的目的和要求,尽管《杨树》介绍了其特点和用途。那么,怎么正确认识作为新教材的《杨树》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写的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在编入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十册第12课《古诗四首》时,改题为《早春》。这里仅就教材处理和教法选取等问题,谈三点意见。 (一)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及教法提示《早春》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  相似文献   

5.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它通过蚕由破卵而出到结茧自缚这段时间的生活习惯,歌颂春蚕“有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格,号召我们学习春蚕的精神,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这篇文章所谈范围较广,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国蚕业生产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到“春蚕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诸如《春蚕》这样的文学作品,我想,如果能从艺术审美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学欣赏水平,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进他们以文学为窗口的认识能力,无疑会有一定作用的, 同时也应视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现试从中学教学这一视角来考虑对这一名篇做些艺术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在学习《八角楼上》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篇看图学文的教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从三年级起应当对看图学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把“看图”、“学文”、“联想”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块。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全图的基础上懂得《八角楼上》这幅图主要画的是什么(毛主席亲手拨亮了井冈山斗争这盏不灭的明灯)。指导学生学文时,要让学生在图文一一对照的基础上懂得《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哪些文字生动鲜明地展现了《八角楼上》的感人画面的情景。(“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拔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 在指导看图学文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展开联想的翅膀飞翔在画意文情之中,可以着重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井冈山时期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第二,“每当夜幕  相似文献   

8.
《送雨衣》(小学语文第二册)讲的是一个夏天的深夜,雷雨交加之际,正在灯下紧张工作的周总理让邓妈妈给警卫战士送雨衣的故事。全文共六句话,三个段落。第一段讲送雨衣的时间、缘由;第二段讲邓妈妈给小郭送雨衣的情形;第三段讲邓妈妈帮小郭披雨衣和小郭激动不已的情形。课文所写的事情极其简单,但意义却十分深长。这是小学生在语文课里第一次学习反映  相似文献   

9.
张菊 《考试周刊》2012,(55):43-43
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教学,既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本文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比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孙犁同志的散文《山地回忆》,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这是作者在天津工作时回忆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边区阜平生活的记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结构上的特点——倒叙手法文章是由阜平一位农民代表到天津参观工业展览会,故人重逢,引出这一段故事来的。友人临走时,作者准备买几尺布送给他,因为他身上穿着家乡土布“阜平蓝”  相似文献   

11.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母亲”。慈爱的母亲靠养蚕来满足自己儿女的最大愿望——供他们上学,将儿女培养成才。在养蚕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艰辛,这艰辛在幼小的“我”看来无疑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他由此更加热爱“母亲”,以致几十年后“母亲”养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激起他提笔来写这篇散文。   因此,在施教中,应该披文入情,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体会母爱结合起来。粗读课文,便可感知该文是按春蚕…  相似文献   

12.
《春蚕》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课文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供子女上学而辛劳养蚕的经过,赞美了母亲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题目取名为“春蚕”,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对母亲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一、揭示...  相似文献   

13.
《春蚕》是茅盾创作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的一篇。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茅盾在回忆《春蚕》的构思过程时曾经提到。教师可据此作些补充性的介绍。茅盾回忆说:“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內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的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的破产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则又有其特殊原因,——就是中国厂经纽约和里昂受了日本丝  相似文献   

14.
分析教材这篇课文通过写母亲养蚕的经过,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苦。全文以春蚕的成长过程为线索,着重体现母亲养蚕时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时要紧紧  相似文献   

15.
要在一篇四千字左右的短文里准确地反映一个伟大人物的全部人格,生动地写出他的思想立场、战斗风格、精神力量以至气度来,这确实是谈何容易。然而,唐弢同志却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琐忆》就是一帧十分成功的鲁迅先生的写照。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他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亲聆教诲、熟谙鲁迅的著述,对鲁迅先生的思想,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原因之外,就是他精巧细密的艺术构思了。那么,《琐忆》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一是纲举目张,展现全貌。这是《琐忆》结构的主要特色。文章开头就提起了全文的纲:“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16.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语第六册10课《一个降落伞包》记叙了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去重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颂扬了周恩来同志在生命危急关头首先想到别人以及对革命后代深切关怀的伟大精神。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三个可爱问题 在执教《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时,我和同级部的老师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为典型的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一只蜗牛得了奖杯,如今所有的蜗牛都背上了奖杯? 2.为什么蜗牛的奖杯会和身体粘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20.
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即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前期,《一千零一夜》即以手抄本和说书的形式在中近东地区开始流传,其阆又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学士的加工、提炼,最后到十六世纪才基本定型。1835年在埃及刊印的版本被认为最佳,其中收了二百多则故事。按照阿拉伯的语言习惯,在一百或一千之后加上一,表示数量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