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人的生命需求在众多隐逸文学中常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性格类型。而自儒、道、释思想先后成为中国文人人生哲学的三大基础后,这三大思想对于艺术意识的渗透使众多隐逸诗人在创作中相应表现出儒者之隐、道者之隐与释者之隐的性格类型。  相似文献   

2.
戴表元一生适逢时代巨变、江山易主,其的后半生也基本上是在隐居、交游与授徒的中度过的。其诗歌创作中也透露出浓厚的隐逸情怀。隐逸,是对人生的看透,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时代旋涡面前的逃避心态。戴表元之隐,与交游紧密结合,把隐逸看成是一种文人的风雅之举,因此又不得不为生计奔走以寻求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3.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4.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5.
许婧 《考试周刊》2014,(79):23-24
中隐思想由白居易提出后,对封建士大夫,尤其经由科举考试入仕的寒门学子影响很大。它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条新的隐逸之路,平衡了现实与理想的各种矛盾。这也成了中隐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寻求矛盾中的平衡点。文章从中隐思想产生的社会矛盾、理论矛盾和文人思想中的表现等方面入手,研究该思想如何在重重矛盾中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文人入仕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士文化中的贬谪文化现象.封建专制制度肇始于战国,定形于秦汉,完成于隋唐.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士人的入仕途径不尽相同,他们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人格模式也就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于一时。隐逸精神及其隐逸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发展与转变:隐逸精神由东汉末年的避祸之隐转向了正始时的现实抗争之隐、西晋时的世俗生活点缀之隐及东晋时的心灵精神脱俗之隐。隐逸方式也由纯粹的山林之隐转向了融通仕隐的“朝隐”,之后走向了山水自然之隐。魏晋隐逸精神及其方式,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2.
所谓隐土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的接舆、庄周,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隐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土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土文化。从领悟中国古代隐土的传统情怀来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5.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相对于他的文学而言,其开创的隐逸模式、高洁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处事态度。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唐代诗歌中的陶渊明形象和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以期展现不同时代、统治者、文体中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透视两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历史之光的心灵折射。中国古代文学缘其前期以正统的雅文学(诗文歌赋)为主,基本上表现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情趣心态。出仕还是隐处,不仅是政治态度、哲学观念、审美取向及行为方式,也是每个文人仕子终其一生的价值选择。因而,分析众多创作主体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际时,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就是对整个古代文人以出处咏叹作主题的创作的宏观把握。限于篇幅与题目,本文以考察唐以前的文学现象及文人心态为主。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初中文言文游记群为内容,以“文人情怀”为“大单元”主题,以实施学习任务群为路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围绕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和迁客情怀,进行跨单元、跨册、跨文体、跨课内外整合教学,加强文言游记教学的专题性、综合性、系统性,提高学生的整合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