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接受美学这一视角来研究意境可以发现,作为中国诗学、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的获得,除了依赖接受者的创造外,还依赖于一个能够引导接受者进入超越领域的召唤结构。意境的召唤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时空呈现;三是象内象外结合;四是无象之象。由此,产生出意境的召唤功能,即空灵境界的产生和意境完形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韩子引释老子之“道”为法家之“道”为切入点和支点,明析法家之道的命义与内涵,展示其内外显象“德”与“理”,推演德与理契接点“利”的作用,探求韩非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剖解二者相通相同之处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4.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一、从“意境”的研究谈起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常常作为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而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对意境的研究虽角度不同,但却都希望从理论上对意境的本质有所揭示和把握。依笔者愚见,人们对意境的研究往往是在以下几个层次上进行的。如果借用司空图的话,可以把它称为“思与境偕”、“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6.
《蕙风词话》以“意境”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情景交融之境——言外之境——静穆之境逐层递进的结构层次中展示其意境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发展,对当时词坛和词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背景,力求完成对情景交融这一古代美学范畴的文化哲学和心理学透视。情景交融首先表现为物我不分,其次,神与物游是情景交融的必经之道,第三,情以物还是情景交融的契机,第四,异质同构是情景交融的物质心理基础。总之,情景交融乃是一种物我互动互感、互生互渗、互融互合的艺术表现形态,其物化形式也是最高境界则是意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10.
意境的构架应包含意境的组成与展现两部分。就组成看,必备形象与想象两个因素。就展现说,则包含意境的层深与多面两个因素。层深是讲意境的层层深入,指向“象外之象”的后一“象”;多面讲意境的面目多样,指向“象外之象”的前一“象”,表现为特定形象本身之内或之外变化出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境理论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中的独特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在其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早期对意、言、象关系的探讨,还是意境论的最终确立,都深受道、禅哲学的影响.由于古代文人浸润在儒道佛思想环境中,加之艺术美感的诞生与悟道的境界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诗歌意境往往追求超尘脱俗的道家审美理想,故而诗人的“道心”是诗歌意境美表现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意境小说非常注重小说的“内向化文化观”的创作:注重开掘语言和形象之外的精神与生命的空间意义,不以实体的描述为满足,力求在“言”、“象”之外开辟出更大的艺术空间,致力于小说意境的生命内涵创造。这类小说,把深沉的情思、意念与人物、情节、场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情景交融中追求意境之美,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17.
感动     
这篇章有以下三个特色:首先是情景交融意境美。月光、古槐、小院,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童话境界。其次是含蓄深沉情感美。“外婆”的思亲之情是通过思念的泪、盼望的眼神、多摆几碗饺子等细节表现出来的。再次是朴实生动语言美。中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黄帝游生产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释得好: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这里首先非常简要地介绍了艺术意境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界定。接着,从“直观感象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和“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方面解读了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层次创构,并认定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是艺术境界的理论,更是人生的境界。最后,从“舞”为例,阐释宗白华意境理论中律动生命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