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万千的自然景观,每个人心灵的镜面上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辉。譬如天空的流星闪过,你能读出什么?作者读出了在它消逝之后的慰藉,因为他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亦如流星划过一般,每个人在世界上只活一次,但在匆匆的生命旅程中寻找到了责任;它源于一种至爱,而为之付出,也即寻找到了真谛。此篇读后感文笔优美,充满了激情而又富有哲理。  相似文献   

2.
马志雄 《宁夏教育》2011,(7):154-154
读了高三模拟试卷上一篇题为《植物也有想法》的文章之后,我感慨颇多。 文章中讲到,经许多科学实验证实,植物不仅有着类似于人的感情,还有许多超人的能耐。美国科学家先给一些实验用的花草接上类似于医院检查人体心脏的心电仪,对这些花草描述大地回春、鸟语花香的景象时,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是现代性生命与生活实践"问题意识"的产物。生命教育既是现代生命危机的表征,也被视为现代生命问题的解决之道。生命教育最有价值的启示之处在于它批判性地认为现代生命观的反生命性,建设性地认为生命的质量可以通过某种合乎生命原则的教育得到提升。然而生命教育对生命价值的诉求并未超越现代性。一种对生命教育的改进方案在于,生命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有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4.
被困在暴风雪中的母亲为了不让襁褓中的孩子挨饿,用自己的鲜血给孩子果腹,因为在恶劣的环境下她已经无法分泌乳汁。但她知道自己的血液还没有凝固;在燃烧的烈火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搭建起生还的通道,以生命为代价,用坚强的意志拯救出最后一个孩子……这就是母爱,一种横亘古今,超越生死的伟大情感!只要生命不息,母爱便将永存。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美好的,只有生命,才能享受美好,刨造美好。生命没有了,一切也没有了,如同一棵树,当它的生命停止的时候,它的包括绿在内的美丽也就销声匿迹了;如同一座城池,当它成为废墟的时候.它的繁华和灿烂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对废墟多有感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有精彩描绘:“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  相似文献   

6.
凡是伟大的天才,都有疯狂的特征。——亚里士多德 倚坐于竹藤椅上,手捧一杯香茗,轻抿一小口,翻开一本厚重的书,几个红色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7.
曹津源 《学语文》2004,(6):13-13
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优美散文。阅读时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三个问题去把握文章的主旨。一、文章两次写到“啜泣”(“我听见有人啜泣……”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写“我产生了一种  相似文献   

8.
习作内容: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习作指导:1.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也可能有多角度的思考。写读后感时,最好抓住自己感受最深、最拿手的一点进行阐述,否则容易散乱,造成重点不突出、中心不  相似文献   

9.
4月17日晴我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做安详。安详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体验,只有安详的心境才会有幸福的体验。这个季节,窗外的寒气似乎让伊宁市的冬天也显得格外寒冷。我窝在家中,放着轻音乐,再次品读着郭文斌老师的《寻找安详》,心中倍感踏实和幸福。如今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剧增,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眼前的幸福和目标。读到郭文斌老师的《寻找安详》时,感动和幸福充溢着内心。  相似文献   

10.
现在只要是谈起教育,往往是应者如云,有的愤世嫉俗,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慢条斯理,有的狂轰乱炸,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娓娓道来,有的理直气壮,有的讲好得很,有的说糟得很。关于教育的讨论,已经不只是教育界人士在夫子自道了,几乎成了极少的能引起全民关注的话题之一。不用说“择校”、“收费”、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让人想到其思想,厚德载物,雅量客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而海飞的小说里的"老子",是杭州方言我"的代称,与老子无关.在我的印象里,南方城市人讲话总是温言软语,有着江南水乡的雅韵,吴越文化总是给人以至柔、至深的、至醇的享受.而"老子"一词让人觉得有点北方的霸气,与南方的婉约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究竟是什么?打开《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得很明白:教育就是为自由社会培养人。对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倡导与探索是本书的主旋律。追随作者激扬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对生命意识觉醒的深情呼唤,作者用美好的生命情怀呼唤着我们摒弃教育的功利性,去触摸教育的高度与灵魂。  相似文献   

13.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百校实验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短小精湛、富含生命哲理的散文。本文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通过生活中的三个小事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熊芳芳老师的心灵深处,语文是一种天生的浪漫,是一种足以用来唤醒生命意识、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情怀,是一种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命体验的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这种建立在  相似文献   

15.
曹红燕 《生活教育》2014,(11):94-95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笔者就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溯德育之源:让教材对接生活,可以通过丰德育之形:让活动还原生活,最后可以撷德育之果:让实践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6.
钱海荣 《师道》2007,(4):51-52
凌龙华先生是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也是有思想的青年作家、教育学者。同为语文教师的我,非常欣赏龙华率真的性情、逼人的才气和灵动的文笔。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他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建议》62条)  相似文献   

18.
于唯 《吉林教育》2009,(6):95-95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写的一本关于她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集。龙应台被称为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一般都是万丈豪气的,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是万丈深情。这本书,决不是作家的作秀,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更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做不思索的热爱”。  相似文献   

19.
写作与化妆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林清玄借年华逐渐逝去的化妆师之口说出了二者的共同点: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可以说《生命的化妆》总结了化妆与写作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20.
范婷筠 《新读写》2011,(1):30-30
从来没想过在民国那种动荡不安的日子里,竟会有这么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也许正是生活才迫使他们练就这身绝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