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真是活见鬼,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上课玩手机,干扰课堂教学秩序,是一个困扰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许多教师思无良策。于是,收缴手机便成为教师惯用的手段。去年,江西一高中班主任因收缴学生手机,而被学生杀害,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案例中的教师,以"毒"攻"毒",以身示"犯",可谓别出心裁,却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显然不可取。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做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以自己崇高的职业责任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努力把他们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让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成为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4.
汉英"以身喻物"成语是指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借助于人体词汇或人体器官词汇和其他词语搭配构成表达其他概念的成语。对比它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生成上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而在结构形式上和喻体与本体的投射过程中的始源域数量上存在差异。这些异同可以分别从认知、语言及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
姚国艳 《班主任》2014,(2):24-26
正开学不久,一铭便成了班级特别人物:上课铃响,他才开始往厕所跑;中午放学,其他学生都已排好队列,他却还在收拾文具;下午上课,他总是最后一个走进教室,而且通常会迟到;下午放学,其他学生早已背好书包、恨不得插翅向外飞,可他才开始往书包里塞进第一个本子……总之,无论我的目光何时锁定到他,他总是一副与别人格格  相似文献   

6.
《师道》2011,(4):63-64
由广东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和广东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主题师德征文活动,得到了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共收到来稿40968篇。组委会组织专家先后对征文进行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出获奖作品共1295篇(其中一等奖39篇,二等奖118篇,三等奖242篇,优秀奖896篇)和优秀组织单位(院校)9个。  相似文献   

7.
《师道》2010,(9):64-64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广东省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身立教、德识相长”教育理念,根据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开展2010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粤教师函[2010]75号)精神,厅师资管理处和我社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中开展以“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本次师德征文活动面向全省教职员工展开,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相似文献   

8.
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第2课时)为例,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立足数学本质和学生实际,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积极的身心参与,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实现思维可视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玩古董、玉器的人,对手中之--“把玩件”往往是拿着赏玩——把玩良久,不忍释手。“把玩件”,又称“手玩件“‘手把件”,是古玩术语,指能握在手里“触摸”和“欣赏”的玉器雕件或核雕等。如把玩玉器是赏玉人爱玉崇玉的一种表现,体现出他们对玉爱不释手与恋恋不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12年4月18日,浙江省课改联盟学校举办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县实验中学举行。笔者听了丽水市钟海平老师的课《饮酒》(其五),这堂课促使笔者对以学为中心的语文阅读课进行了思考。我们不妨从课堂的环节来解读钟老师的课。这节课钟老师教给了学生三种学习方法:诵读法、联系法、找诗眼。三种方法贯穿了三个主要环节。在第一个主要环节中,他通过抽读、齐读、范读,以学生说说喜欢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具身”理念,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取消行政班班主任,实行全员导师制,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积极拓展德育的实践路径,以劳动实践为支点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系统的德育课程和活动,并开发覆盖全员的短线、中线、长线研学旅行路线,促进知行合一,实现了不“唯分数”而赢得分数,撬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旨、融合儒法等家思想的汉初集大成之作,其教育目的也体现了这一"以道统儒"的特点。其"主道员"、"臣道方"的教育等级论对君主和人臣提出了不同的目标期望;其"返性""去载"的教育目的论基于道家人性论的立场,借鉴儒法等家的学习思想,提出培养不同类型的、为维系统治和国家发展服务的人才的教育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类就把癌症看成健康的大敌,开始对癌症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史记·商君列传》记述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关于“复其身”的涵义,当代多种史学著作和法制史著作,以及新版《辞海》均将其解释为“免除其徭役”。但也有不同的解释,如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教材的《中国法制史》(新编本)则将其解释为:“如果增加粮食和布帛的产量,可以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和赋税。”那么究竟“复其身”是仅免除其徭役呢?还是徭役和赋税二者皆免呢?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秦国的重农政策和农民负担的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在有关战国秦汉的史料中,常见国君颁布“复其…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这一角色,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即导学、导思、导法、导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两个应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应该准确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只停留在对文本表层含义的理解上,如文章分几个部分,几个层次,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何概括?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参照教参,敷衍了事。这样的依赖思想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弊端,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准确解读文本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史记·秦本纪》说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 ,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历来注家、译家往往把“鸟身人言”解释为 :“中衍身体是鸟 ,能说人话。”其实 ,“鸟身”应属上读 ,鸟身之“鸟” ,为名词用如动词 ,中衍鸟身 ,即中衍刺飞鸟于其身 ,亦即所谓“文身” ,系图腾之标记。“人言”应属下读 ,即有人将中衍的情况言之于帝太戊。  相似文献   

19.
礼是中国上古神权时代最根本的思想观念,"以礼治军"是上古时期社会政治、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三代以来"以礼治军"的战争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历史的必然性。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军礼司马法》,就是"以礼治军"的理论总结。春秋时期,以礼治军的理论原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可。春秋中期的宋楚泓水之战,则在事实上宣告了"以礼治军"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