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丁一岚先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胜 《传媒》2003,(1):25-26
这之后,丁阿姨还给我介绍几位身居高位的老同志,或是邓拓当年的战友,或与邓拓一个时期有过较多的交往,或是对有关史料较熟悉的知情者。为了了解邓拓当年做党的地下工作的情况,丁阿姨引见我先后去找了三十年代在河南大学当系主任的罗章龙、河南大学地下党的负责人刘子厚等同志,她还介绍我去当年晋察冀时期同邓拓有过  相似文献   

2.
时间过得真快,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不觉已二十年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对敌后新闻工作做过杰出贡献的邓拓同志,更是思绪万千! 邓拓是一位才华洋溢、胸怀坦荡的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贞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没有死于反动派的牢房,没有死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战场,却死于“四人帮”残酷诬陷的“围剿”,能不令人痛心! 我是1939年春由组织上从敌占城市天津调到晋察冀平西地区的。到根据地后,就知道邓拓,但只是慕其名,而不识其人。1942年底,  相似文献   

3.
时间过得真快,邓拓同志离开我们不觉已二十年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对敌后新闻工作做过杰出贡献的邓拓同志,更是思绪万千!邓拓是一位才华洋溢、胸怀坦荡的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忠贞的无产阶级战士。他没有死于反动派的牢房,没有死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战场,却死于“四  相似文献   

4.
邓拓同志是我的福州同乡,又是高中同学,而且曾经一度同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我和邓拓同志开始经常联系,是在一九五九年《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改版以后。由于我参加编辑《东风》副刊,曾向邓拓同志组稿,并请求他给予协助。在这中间,邓拓同志为《东风》写了不少  相似文献   

5.
今年八月二十日,在邓拓同志追悼会上,原晋察冀日报的战友们写了不少挽联,其中有两幅引人注目: “一腔忠贞文章满纸书生奋挥如椽笔十载血火风雨同舟战友长怀英烈魂”“八载抗战,反扫荡中坚持报纸出版。记得当年篝火红,风雨同舟肝胆共,文旗随战鼓,抗敌气若虹。实践证明,是新闻战线的坚强战士。“廿年飞笔,在征途上始终宣传马列。不忘燕山话正浓,深切时弊拓新风,常助百家鸣,对贼铁骨铮。盖棺论定,是忠于人民的共产党人。”这些挽词表达了在那战火纷飞、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与邓拓同志共同战斗的所有战友的共同心声。邓拓同志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在邓拓同志领导  相似文献   

6.
继《笔墨春秋三十年》一书出版之后,柏生同志的这本选集又将出版了,作为一个读者无疑是一个佳音,高兴!欢迎!当然深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情,也是广大读者的心情。但在她叫我为这集子作序的时候,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为难了!我读过柏生同志不少文章和报告文学,而更重要的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这个搞数学的人,能为新闻作品作序吗?  相似文献   

7.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  相似文献   

8.
一本《邓拓散文》,使我爱不释手。看一幅画、听一出戏、听一首歌,在邓拓同志的笔端就流出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文章。读后会使人增长知识,同时能悟出写文章的道理。我觉得邓拓同志的文章贵在“准确”二字上。  相似文献   

9.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杂文作家邓拓在世的时侯,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常见他在上衣口袋里,装着个小本本,不时地掏出来记点什么。有一次,我专程去他家登门拜访,聆听教益。邓拓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那诲人不倦的学者风度,至今还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谈话自然地转到了如何做学问的问题上。邓拓同志郑重地对我说:“无论你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从事新闻写作,除了经常注意摘抄文字资料以外,还要把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的、使你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他说:“这在当时或许认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过了10年20几年以后,它们就都变成了你  相似文献   

11.
在自贡报会议室里,曾经有一首邓拓同志亲笔书写的七言绝句条幅,高挂在墙壁正中:“党报渊源劳动音,联系群众本忠心,相期自贡诸同志,下放基层要更深”。这是他1958年1月13日访自贡报编辑部时口占一绝留作的纪念。那次,邓拓同志是随贺龙元帅验收宝成铁路来到四川的。当时,我在自贡报任总编辑,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一年三月,邓拓同志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开始在晚报发表。从这以后,我们和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了。晚报同志总希望邓拓同志能多为晚报出点点子,但是他很谦虚,不肯多说。有时说上一点,又接着声明:“我没有办过晚报,我这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听之吧!”其实,他哪里是“姑妄言之”呢?他对如何办好晚报的许多设想和意见,当年就给过我们很多启发,有些直到今天也还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这里根据当年自己的札记和记忆整理出一些,供晚报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同  相似文献   

13.
邓拓的忠告     
一位曾经和邓拓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告诉了我有关邓拓的两件事。1958年初,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前往宝(鸡)成(都)铁路采访,并参加通车典礼。报道结束后,他在成都访问了著名的佛教寺院昭觉寺,方丈命徒弟泡上好茶,摆上花生、松子、红枣等于果,招待客人。邓拓和方丈谈论佛经,欣赏寺里珍藏的历代名人字画,兴致很好。临告别前,邓拓让  相似文献   

14.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却卷不走他的优秀品格在我心头留下的印记;每当和报社同志们一起忆起有关他的往事,反觉得更加鲜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接触邓拓同志生前总喜欢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我给《北京晚报》写《燕山夜话》,是被你们逼着上马的。你们真有一股磨劲儿。”确实,我们当时那股磨劲儿,也真够邓拓同志受的。按我们自己的行话来说,对有的作者,就是要抓住不放。邓拓同志就是被我们抓住不放的一个。当他还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组稿作者的名单上,邓拓同志的名字就列在前面。很多作者都被编辑部的同志一个个“攻”下来了,唯独邓拓同志,因为他太忙,却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继《笔墨春秋三十年》一书出版之后,柏生同志的这本选集又将出版了,作为一个读者无疑是一个佳音,高兴!欢迎!当然深信,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情,也是广大读者的心情。但在她叫我为这集子作序的时候,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为难了!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邓拓同志逝世40周年,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协办.福建邓氏名人纪念馆承办的“邓拓新闻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18日至20日在邓拓同志的故乡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包括邓拓同志的老战友、邓拓曾工作过的单位代表、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邓拓的家属等。  相似文献   

18.
5月上旬,刚卸下人民日报总编辑职务的李庄同志,南下福州,来到曾同他共事多年的老战友邓拓同志的故乡。他是和胡绩伟、丁一岚、范荣康、王若水等同志一起,前来参加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的。人民日报的同志都知道,李庄在任期间,经常是白班夜班连轴转。如今,因年龄大了,退下来,才有较多外出的机会。“我是第一次来福建。这倒不是因为路远,实在是因为忙。象天津,离北京那么近,虽然路过几次,竟没有下去看看。”老李解释着,带着几分解脱的笑容。  相似文献   

19.
5月上旬,刚卸下人民日报总编辑职务的李庄同志,南下福州,来到曾同他共事多年的老战友邓拓同志的故乡。他是和胡绩伟、丁一岚、范荣康、王若水等同志一起,前来参加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的。人民日报的同志都知道,李庄在任期间,经常是白班夜班连轴转。如今,因年龄大了,  相似文献   

20.
邓拓的书法     
邓拓同志的书法,十几年前常在荣宝斋、和平画店等橱窗内见到。但都是行书大字。最近走访邓拓同志的夫人丁一岚同志时,她拿出珍藏的几本邓拓同志的墨迹给我看。这些自勉诗、家书之类,都是行书小字。不论大至径尺,还是小不盈寸,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潇洒俊逸,笔势奔放,通篇气韵很足,有一笔到底、一气呵成之感,行书那流畅洒脱的特征得到了充分表现,看来邓拓同志好用狼毫。另一个特点就是瘦劲洗炼,以骨力胜。他的大字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