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孝孺是明初一位正直而渊博的学者,性格耿直,傲世独立,宣扬伦理教化,追求儒家政治理想,是一位儒家大师,他主张“文以载道”,文贵乎自然,推崇“气”。他的文学思想,值得后人去探究。  相似文献   

2.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宁海前童有识之士童伯礼,在前童石镜山下建石镜精舍,聘请著名学者方孝孺主持精舍,课教弟子,人才辈出,成浙南知名学府。方孝孺在讲学之余,著书立说,对治学、道德修养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明洪武十四年(1381),宁海前童有识之士童伯礼,在前童石镜山下建石镜精舍,聘请著名学者方孝孺主持精舍,课教弟子,人才辈出,成浙南知名学府。方孝孺在讲学之余,著书立说。对治学、道德修养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讲,隐士的存在是一个政治问题。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及由此引起的士人与皇权的激烈冲突,是这一时期隐士数量较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史家多以曲笔记述方孝孺的“十族”殉难事件,史料中也存在着以讹传讹的现象。考证史家曲笔与错误之处,才能再现孝孺殉难的真相。以再现的孝孺殉难真相为基础,对比壬午靖难中其他死难者,孝孺及方党殉难的根源在于,他们是殉道者而非殉君者。  相似文献   

6.
明初半个世纪里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性很高,而且灾害爆发呈现出多样性、地域性和异地并发的特点。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时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概况,笔者对其进行了分地区统计并对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明初政府考虑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国家正常统治带来极大影响而采取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方孝孺在出任帝王师之前,因姻亲、抱负、生计等多重关系,曾先后两度到宁海前童讲学。除教书著术外,还积极参与童氏家族各项重大事宜,践行睦族敦亲思想,通过立宗祠、修族谱、置义田、兴族学、行聚会等一系列行动,培养读书种子,奠定前童的儒乡基础,孕育童氏的宗族精神,对前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首都是一个政权的政治中心,也是一个政权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朱元璋建明称帝之初,建都南京,设立北京(开封)、中京(凤阳),明朝初年出现了三都。朱元璋选择南京为都城是其以武装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军事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凤阳建立中都也是其在明朝建国之初所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以开封为北京,只是为了北方对元作战而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和补给基地。  相似文献   

9.
翰林院发展到明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机构,史称"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洪武到永乐年间,翰林院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翰林院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和削弱.这些变化与明朝初年皇权的强化和内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统治集团统治策略的改变,是明初政局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0.
方孝孺“死事”问题的书写,在明代官私著述中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着诸多疑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考析,发现受命起草即位诏书的,很可能是楼琏。楼琏几经逡巡后,也选择自经以明志,最终由王景完成了草诏之事。这一“拒草诏”故事,在明代士林对“逊国”史事的层累建构中,渐被附会到方孝孺身上,成为对其“殉烈”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方孝孺一生"惟道之趋"、"惟道之务",将以"道"辅政、以"道"事君作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他的"道"包含着恢复周制、正统观念、以孔孟之说为中心的儒家之论等内容。在对"道"的坚持、正统观念和受孟子"浩然之气"影响而形成的气论的综合作用下,方孝孺展现出了宁被杀十族而不屈服的气节。  相似文献   

12.
方孝孺和布鲁诺相隔千万里,时差二百年,却都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极州:方孝孺被“磔于市”,也就是当众分裂肢体,布鲁诺则在火刑拄上被活活烧死。虽然两人皆为威武不屈的殉道者,但所殉的“道”大不相同,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也由此显现。  相似文献   

13.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14.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  相似文献   

15.
明朝建国,朱元璋为建立大国形象,因而采取和平外交政策。与日本的关系在明初经过洪武、建文、永乐时期,日渐趋于稳定。洪武初,太祖派使臣入日争取与日本建交,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到后期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遂决定与日断交,这种相持局面持续到建文朝。而永乐时期,日本因国内情况变化积极寻求与明建交,两国正式建立勘合贸易,永乐一朝中日关系稳定,沿海倭患也得以缓和。这种政策不仅延续到仁宣时期,甚至影响了之后二百六十多年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6.
明初诗学与李东阳的"格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诗坛对诗歌形式的探讨,形成研究诗体、诗法、诗格的文艺思潮,技术性的阐释在这段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东阳的诗学理论难以脱离时代风气的影响,其“格调一论看似是对侈言“诗法”的反拨,其实是对诗歌创作中声调使用的技术性阐释,是改头换面的诗法。  相似文献   

17.
"大槐树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活动,是明王朝建立初年大力推行和奖励屯田垦荒政策的直接表现;山西是明初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但移民并不是只移大槐树下的洪洞县人,而是将山西各个地方的人都集中在这里,然后再迁往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有利于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我国人口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孝孺和布鲁诺,两个人相隔千万里,时差二百年,在脑子里把他们联起来的纽带一是他们各自所受的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当众凌迟处死,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被活活烧死);二是他们二人在我早年心目中都是威武不屈的殉道者,死得英勇、惨  相似文献   

19.
20.
伊文 《大学时代》2006,(7):50-51
“我不确定我是个成功的人,我也不确定我是个有钱的人,但我确定我是个奇怪的人。”朱学桓的一切看来奇怪的行为,其实来自于他那特立独行的性格,来自于无所顾忌地挑战新奇人生的执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