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我在五十岁以前,有三十年的时光断断续续地过着报人的生活。我在少年时代便对报纸很有兴趣,喜欢读报。还在家乡私塾读书的时候,就曾给太原的报纸投过稿,开始同报界接触。到太原上中学后,经常给报纸写稿,担任特约访员,并曾代理过报馆的总编辑。到北京上大学后,和报纸工作有了更深的关  相似文献   

2.
“重新设计”在美国报界的含义与我国报纸的“改版”是相对应的。“设计”不仅仅是形式范畴的操作,还包括对整个报纸的内容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在“报纸发行”笔谈专栏结束之际,我们特发表国家邮政局副局长谭小为撰写的文章,以期报界与邮政部门相互沟通,共同营造我国报纸发行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美国报界过去一向自认为有排山倒海的力量,相信“除非没有人活过30岁,否则报纸不愁卖不出去”。但现在情况变了。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也不一定非看报纸不可。美国报纸正面临一个事关生存的严峻挑战。从《纽约邮报》说起《纽约邮报》是纽约地区仅次于《每日新闻》和《纽约时报》的第三大报,已有189年的历史。由于  相似文献   

5.
英国报界用“Copy”(原稿)一词通称所有报纸稿件,包括手写稿,打字稿和电子传真稿;用“Copy—tasting”(审稿)一词表示对这些稿件的选择;用“Copy—tasting”(审稿人)来称从事选稿工作的人,他们是报社编辑人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7.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已被绝大多数报纸的编采人员所接受,但要将这一理急转化为新闻生产力,在版面上体现出来,还需要报纸运作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华商报总编辑的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深化改革、构建报纸图片新闻运作体系的思路和做法,值得报界的老总们一读。  相似文献   

8.
国内新闻界     
新闻出版署召开座谈会探讨报纸如何实现“两个转变”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7月26日,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邀请参加第二届全国省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颁奖大会的代表和首都部分报社负责人,在京召开“报纸如何实现两个转变”专题座谈会。 与会的报社负责人在发言中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就报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党报如何坚持党性原则;报纸如何提高采编质量以及如何搞好经营管理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座谈。 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司长刘波出席了本次座谈会。他在发言中通报了当前报界的情况。他说,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报业呈繁荣发展的势头,但不可回避的是,报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种类重复、资源浪费,呈粗放型状态。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是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二是报纸质量降低;三是摊派成风;四是小报挤大报;五是违规违法等等。刘波说,如何改变报界的这种“散”、“滥”现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实现“两个转变”。刘波建议各报社从实际出发,加强调研,建章立制,为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作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报纸差错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差错、政策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技术性差错。在技术性差错中文字差错又占较高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地方报纸中存在,在中央一些颇有名气的大报上也时有所见。因此,讨如何减少报纸差错特别是文字差错这个报界的“永恒话题”,实有必要经常提醒,引起报界同仁的重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要减少报纸文字差错,首先要提高报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前,“无错不成报”或“无报没有错”似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恐怕与报界一些人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以为报纸出些差错特别…  相似文献   

10.
早期《申报》在搜集新闻上主要是依靠访员或通讯员,所以在上海报业史中访员的历史相当久.如以一八七二年出版的《申报》来讲,随着这张报纸的诞生,在埠的访员和外埠的通讯员也就出现了.关于他们的参考资料并不多,但他们在当时报纸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中占了一定重要的地位,在若干文献资料中可以找出线索来说明这一点.访员的重要性《申报》对新闻采访一贯重视.从一八七二年创刊的一天,它开宗明义提出"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  相似文献   

11.
解放前成都新闻界的团体比较多,已知的有报界公会、报界联合会、报业公会、记者公会、新闻学会、通信社协会、探访协会、访员协会等等。但是,有关情况仅散见于档案、报刊,以及文史资料中,很不详尽,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片断。现根据手边资料,加以排比整理,以供研究成都报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许多报纸纷纷办起了“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文摘版”,报界统称为“周末版现象”。报纸“周末版”的出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从而吸引了大批读者,大多数报纸的周末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毋庸讳言,也有不少报纸的周末版存在格调不高等问题,需要亟待解决提高质量。进一步办好周末  相似文献   

13.
“周末的报纸有看头”,这是读者的反映。“周末的报纸有读者”,这是报纸的发现。近些年悄然萌生,并逐日汇聚成一股强劲潮流的报纸“周末版现象”,(包括与此相类的“扩大版”、“月末版”等),给了广大读者一份意外的惊喜,也给报界、新闻理论研究者带来震荡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提起商标,谁会想到报纸名称?天下事无奇不有,天津《每日新报》正因此夺了头彩。由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每日新报》,在报名的“新”字上进行了“龙头形象”设计并注册了商标。如今,“每日新报”4个字已成为报界、集报界商标的旗帜和天津市的著名商标。这份报纸已经成为进入世界日报发行量100名行列的后起之秀。2004年12月31日,为自己5周岁生日,每日新报隆重出版了一份中国单日出版报纸最多的(516版)纪念号。  相似文献   

15.
“访员阶级”一说最早来自报人孙玉声的《报海前尘录》,他曾论述晚清时期报馆中的“访员”与外勤记者的差别之大:“于是外埠本埠访员,当日乃有阶级之分,外埠者偶然至沪,编辑员彼此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6.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10,(6):102-102
不久前,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副刊切忌搞“小圈子”》,该文以“台湾报纸副刊几乎引领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副刊成为文学青年步入文坛的入门券”为切入点,指出目前我国报纸副刊“办得好的、卓有特色者不多”:历数副刊“重名家”、搞“小圈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呼吁“报界从业者深思之,以求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菲利普·迈耶教授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此言一出,“报纸消亡论”的观点一直在国内外报界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8.
“罗伊是最不可信的消息来源”,全国性的辛迪加报纸《纽约每日新闻》的专栏作家里兹·史密斯说。“他晓得任何人,又喜欢谈论他们。他确实是一个专栏作家的金矿,因为要他不闲谈不可能。当然,和罗伊打交道你必须十分小心、可别被他利用了。”但是考恩对纽约城的报界十分有用,报界对他都不加提防。考恩对于他的关系户报纸,  相似文献   

19.
访员,顾名思议,就是采访人员。远在二十年代初期,军阀当政,战乱频仍,官僚政客附庸权贵图为吹捧,纷纷办报,一时此报彼报,大报小报,充斥京城。几位落魄文人,失学青年,采访社会新闻,分投各报,获得微酬,少补生活之需。以一个字代名,自称为访员,非受聘之职称也。笔者时方及冠,失学无业,乃闭目以指摸书文,得“挽”字,遂列访员之中。初感采  相似文献   

20.
抓住个性办头版汪宣亮,李凡一张报纸的头版高居于这张报纸各版的老大地位,这在国内外报界中是早就被认可的了。头版是要闻版,这也是国内外报界的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定和传统。但对这个“要闻”的理解和选择则是各种报纸办好头版的关键所在。办报最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