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芜 《中国文化》2009,(1):87-89
重看邵燕祥先生文集《捕捉那蝴蝶》,中有《说“没意思”》一篇,这个题目就使我一惊:“没意思”三个字,不是亡友荒芜最后岁月里经常挂在口头,好象一个大黑洞,否定了一切的吗?  相似文献   

2.
童心論     
因了明代出了一位桀驚不馴的奇才李贄,著了一篇名標千古的<童心說>,五百年來争議論說不斷.李贄是一位汪洋恣肆的人,對先賢往哲的不恭,大似戰國時的莊周.於是重禮而主敬的大儒們,對李贄的"不敬"往聖是有些惱怒了.我們知道,李贄是一位愛駡人的先生,但他自己似乎也知道社會上的物議,乾脆著<三蠢記>以描述當時的歲寒三友:定見、深有和李贄.此三人者,李贊皆稱之為"蠢物".李贄愛駡人,而定見、深有不唯不恨李贄,反而親善之,李贄則自詡,"以我口惡而心善,言惡而意善也".  相似文献   

3.
<論語·述而>云:"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自<史記.孔子世家>叙事發微至今,校斟注解乃至引伸議論之文字幾乎汗牛充棟.之所以拈出單句引以為本文的缘起發瑞,是因為這些語符的後面隱藏着孔子音樂本體論的諸種疑端,是因為"孔子適齊"這一事態及其意義引伸中歷來枝蔓旁生,也就給我們留下了某些學理爬梳的缝隙.  相似文献   

4.
潘銘基 《中国文化》2021,(1):219-238
唐代初年,文治武功皆盛,唐太宗命魏徵等人編撰《群書治要》五十卷,務爲治國要道.成書以後,漸有佚失,《宋史·藝文志》以後即不復載録.《治要》在唐代晚年已傳至日本,最少有四位日本平安時代的天皇曾經誦讀此書,故此書在日本得以保存,并於清嘉慶年間回傳中國.《群書治要》所引典籍,包括經、史、子三部共65種.卷一至卷十爲經部,卷十...  相似文献   

5.
現實的人性之外尚有超越層的人性,這超越的人性被視爲真正的人性,而且被視爲人的原初狀態,這是主流理學家常見的主張。但現實之人限於感性與智性的生命分化作用,必然會偏離本性,所以學者需要透過逆覺的過程以"復其初",這種"復性"的主張也是理學工夫論常見的主張。理學家這種人性論一方面提升了"人"這個概念的高度,但一方面也造成理念與現實的矛盾。理學的道體論可視爲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之外的第三系,道體論儒者,反對復性説,但也反對自然主義儒學去除超越性的主張。道體論儒者的代表人物有張載、方以智、王夫之,他們主張繼成的人性論,也可説是體用互涵的人性論。他們主張人性具有無限性的本體之義,但作爲本體的本心需要在時間中展現,也就是在"繼"的活動中增加新的内容以完成本心,它也需要在空間性的對偶性中增加他者性的内容以完成本心。繼成的人性論具矛盾性的自我統一的構造,它是理學人性論發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公元二八○年(太康元年)三月,當晋朝的大軍攻占石頭城,當金陵的王氣黯然而收,當晋武帝司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實現其總齊八荒、一統江山的夢想的時候,他應該是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的;而面對他的階下囚孫皓(公元264- 280年在位)——一個荒唐、殘暴的亡國之君,他自然也是憑高視下、無所顧忌的。我們看《世說新語·排調》第五條的記述:  相似文献   

7.
煉意略論     
正元人王構《修辭鑒衡》卷一引《金針格》曰:"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金針格》雖是一部僞書(書名或作《金針集》,或作《金針詩格》,舊題白居易作。又《仕學規範》卷三七引此語出《續金針格》,《續金針格》舊題梅堯臣作。《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八、《詩人玉屑》卷八所引《潛溪詩眼》擷其語,"煉句不如煉字"均作"煉字不如煉句",而認爲"未安"),但這兩句話卻是很有道理的,就拿"煉句不如煉字"來說,所謂"煉句",無非是詞語的調整,缺乏形象的創造。當然,  相似文献   

8.
説"嗜欲" 本文首先嘗試分析明清之際士人有關"嗜欲"的一些言説. 我注意到,不止一個論者對博弈這種近人看來决無"不良"的嗜好懷有警惕.本文所論的時期,張履祥(1611-1674)批評嚴穎生的每到一地"輒以圍碁留止數日",説其害有三,其一即"耽物喪志",另兩害則爲"廢時(隳)業"與"比之匪人"①.博弈而"比之匪人"最難以避免--你并非總有可能慎選對手.劉宗周門下,陳確(1604-1677)本饒才藝,却因了儕輩的勸戒"遂爾輟弈,并與弈類者亦罔勿禁绝"②.據許三禮<海寧縣志理學傳>,陳確"自奉教蕺山,一切陶寫性情之技,視爲害道而屏绝"(<陳確集>,首卷,頁1).  相似文献   

9.
明末士大夫之營園 寫明末文人故事,幾乎不能不寫其時的名園,因為許多故事本以大小園林為數演之所,也賴有這一種特殊的背景而展開.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就寫到了陸氏南園、杞園、三老園、不系園等.  相似文献   

10.
曹丕(187-226)的“文氣說”對我國文學批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氣”是評論作家作品的一個重要標准,正如劉勰(465?-520)《文心雕龍·風骨》所言: 故魏文稱“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論孔融,則云“體氣高妙”;論徐幹,則云“時有齊氣”;論劉楨,則云“有逸氣”.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并重氣之旨也.  相似文献   

11.
李辉 《寻根》2001,(3):50-53
黄苗子先生是个很快乐的人,很少会见到他气愤、发怒或难过。相反,笑声倒是一个鲜明标志。谈话,打电话,说到高兴处,他的笑声远比别人要高要响要清脆,有着极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说“鲜水”:康巴草原民族交通考古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记录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鲜水”,可能与曾经在康巴草原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的少数民族的活动有关。康巴草原曾经是历史时期西部民族活动与迁移的走廊,考古资料可以说明这一地区也成为文化交汇的纽带。地名“鲜水”,也成为我们考察中国西部草原南北通路的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田君 《寻根》2010,(6):10-14
<正>说到中华文明的缘起,论者大多溯及炎、黄,"炎黄子孙"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炎、黄并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对于炎、黄之关系,历来纷言聚讼,颇多异说,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