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父親安志敏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的考古事業,先後在河南、北京、湖南、河北、內蒙、遼寧等地從事考古發掘。田野工作是父親考古硏究的基礎,在堅持田野工作,完成考古報吿之餘,他對許多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綜合和專題硏究。41歲以後,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中國史前考古學的硏究上,一生勤奮,著作頗豐,幷在一些理論問題上有所建樹,使他成爲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考古學者。父親有寫日記的習慣,從1950年安陽、輝縣田野考古工作開始記錄,直到2004年,日記幾乎從未間斷,  相似文献   

2.
正(一九四〇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五日晨七時發靈興場,入潼川,抵校方九時半,十時上課,飯後又上課,課畢在蒙文通先生房談天,夜十二時睡。十六日八時上課,午飯在江之泳先生閑談。適楊威伯來談校方引起誤會之由,希余等出爲調解。余乃約文通、之泳、魯珍、勵儉諸公聯名修函校方,請免追究。至夜始商定步驟。十七日起身即往一山兄處,討論解決楊事方案,十時之課未能上堂,與之泳、文通諸公會校方行政當局商談解決辦法,所無異議,飯後方欲買什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六年11月22日星期五……午飯時過及傳所長,囑飯後來談.飯後往謁,適傳所長正舆胡適之先生談話.[補記:據《胡適年説長編》1943 ~1951頁,胡這於是年11月11日由北京飛往南京,15日制意國民大會開幕典禮,22日選主席圑,胡這爲主席團成員,至12月31日飛回北平,連生日也是在南京過的,共住了50天.]傳先生爲余介紹後,即拉余至其室中,商談考古組問題:[1]舊賬必須先清,二年内不作田野工作;[2]二年内充實内部設備,建立實驗室;[3]幫助一大學設立考古學系;[4]出版報告.最後忽云:"有一件事要同你商量,也許嚇得你一跳."我覺得這事來得突兀,連忙追同什麽事.傳説:"你知道我預備過年後即出國,出國期内,要你代理所長職務."此事確嚇得我一跳,我連忙退讓.傳云:"這事是我經過二個多月的考慮才决定的,所中的事,本來希望你們年輕人以後多負點責任,我當所長的時候比你們不年輕.現下所中的各研究員,不是書呆子、老學究,便是胡塗蟲.我曾同薩總幹事商量過,他也贊成.朱院長不知道你的爲人,經我説過,也無問題.所有所中的重要的事,我都會事前布置好,所中的人事,也頗簡單,董先生明年出國一年,舆我差不多時候才回來.李先生如果是由你代理,大概也不會有什麽問題,旁的人更易説話."但是我始終退讓,以自己入所年限不久,資望過淺,成績未顯,難以服人.如果不自度量力,一定失敗.并非不肯負責,實以如果此次一失敗,衆怨所集,必至以後欲負責而不可得.但是傳所長要我再考慮三、四天答復,不要拒絕,稍作犧牲,余答以如果犧牲於己人皆屬無益有書則可不必當試,傳仍勸余考慮三、四天後再談.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2011,(2):165-200
说明:夏鼐先生的日记,起始于1931年元旦,终止于1985年6月17日,即去世前两天。经认真整理,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0卷440万字(包括生平事迹年表、交往人物索引)。现选刊其中代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职务前后的日记,因篇幅所限稍作删节。  相似文献   

5.
詩作選刊     
正~~  相似文献   

6.
7.
吴其昌(1904-1944),歷史學家,字子馨,浙江海寧人.早年就讀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師從唐文治等,畢業後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等導師,後任教於南開大學、清華大學,1 932年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直至逝世.其治學範圍廣泛,對於訓詁、音韵、校勘等均深有造詣.著有《殷虚書契解詁》、《金文曆朔疏證》、《金文氏族疏證》、《金文世族譜》、《宋元明清學術史》、《朱子著述考》等.  相似文献   

8.
9.
夏鼐先生(1910-1985)的《日記》始於1931年1月1日,止於1 98 5年6月17日,前後歷時五十餘年.除1966年9月至1970年中辍外①,整體上是完整的.日前,該《日記》經王世民研究員及夏先生四位子女(夏素琴女士、夏正暄、正楷、正炎先生)耗十年心血整理完成,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夏鼐日記》共十卷(前九卷乃《日記》正文,第十卷爲"生平事業年表"和"人名索引"),440萬字,是名副其實的史料寶庫.它的面世,必將爲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代學術史提供豐富而又重要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宋廣波 《中国文化》2011,(2):147-164
夏鼐先生(1910-1985)的《日记》始于1931年1月1日,止于1985年6月17日,前后历时五十余年。除1966年9月至1970年中辍外,整体上是完整的。日前,该《日记》经王世民研究员及夏先生四位子女(夏素琴女士、夏正暄、正楷、正炎先生)耗十年心血整理完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賀昌群(1903-1973)字藏雲,四川馬邊人,著名歷史學家.曾就讀於滬江大學,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抗戰期間任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之後任南京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等職.先生治學範圍涉及宋元戲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學等領域,著有《元曲概論》、《漢簡釋文初稿》等. 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賀昌群與吕叔湘、李小緣先生之間書信多封,這些書信作於1943年,為我們了解以上幾位先生之間的交往,以及先生治學等情况均有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12.
陳寅恪和其弟子劉節的交往長達43年,學術界對此之研究仍不够周全、深入。《劉節日記》儘管不完整,且不少文字極其簡略,但仍然保存了師生交往的一些原始記錄。將此日記中劉節和陳寅恪及其家人、友人、學生的往來實錄依序臚列,與相關文獻互爲印證,足以揭示出簡短文字背後的歷史信息,無疑有助於推進陳、劉關係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弁言 少好讀史,《史記》爲讀史第一種.中學時代,謝國捷老師命讀前四史,并告以讀《史記》當先讀《自序》,得其大要,然後讀紀、傳、書、表.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負笈京華,就讀輔仁大學,受業於新會陳援庵老師,又命讀《史記》,并告以先讀《自序》,始悟此爲前輩學者經驗之談,乃潜心讀《自序》,并隨手札錄有關問題,旁參群籍,成札記多則.  相似文献   

14.
《壯議軒日記》爲張舜徽先生早年日記,内容分"居湘編"、"入隴編"兩部,約寫作於1942至1947年之間。近年來《壯議軒日記》影印本常置案頭,讀之不倦,時有心會。竊以爲張先生在《壯議軒日記》中發揮的最大精義,以及這部日記給予今世讀者最大教益,尚非何種遠不可及的"高明光大"之道,只在平實的"補偏救弊"四字。本文就近代湘學、章學誠、李慈銘等幾個問題,采擇《壯議軒日記》中若干"識大之言",復稍"引申而贊論之",不賢識小,姑以自勵。  相似文献   

15.
關於老子研究不斷有一些新的發現和争論,筆者對這些新問題也不斷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回應。這些思考如果以完整論文的形式發表就難免重復筆者過去的一些觀點和論證,爲避免重復,這裏便以札記的形式提出一些新思考、新發現、新觀點與同好交流切磋。六個題目涉及有關《老子》作者和年代問題的不同於時賢大家的發現和觀點,也涉及對《老子》之思想理論研究中的一些現象的分析以及筆者的探索之道,包括如何面對各種争論分歧,如何既注重西學精華又不扭曲本土思想的基本面貌,如何不斷回到古代社會又關注現實世界的需要,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讀《老子》之核心概念的問題。  相似文献   

16.
夏承燾(1900-1986),字瞿禪,晚號瞿髯,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從一九二○年代後期始,夏先生專攻詞學,歷任之江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勤勉敬業,著作等身,有《唐宋詞人年譜》、《唐宋詞論叢》、《姜白石詞編年箋校》等多種傳世,在詞人年譜、詞論、詞史、詞樂、詞律、詞譜及詞籍箋校等方面均有突破性成果,兼為傳統詞學的總結者與現代詞學的奠基人之一,誠不愧"一代詞宗"之盛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文選》所收班彪、班昭作品爲研究對象,具體論析班彪《北征賦》的背景,《王命論》的思想。又以班昭《東征赋》爲例,分析班昭的思想與創作對班彪的繼承及其對班氏家族的貢獻。  相似文献   

18.
吴宓(雨僧,1894 -1978)先生《空軒詩話》有云:"始宓於民國八年(1919),在美國哈佛大學,得識陳寅恪.當時即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諸友,謂'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爲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今時閱十五六載,行歷三洲,廣交當世之士,吾仍堅持此言,且喜衆之同於吾言."①同樣在1930年代,吴先生於清華園藤影荷聲館裹又說:"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其餘如你我,不過爾爾!"②此話在超過一甲子後的今朝來看,名實相埒,洵非虚語.於月旦學人眼光這一點上,吴先生"誠有卓絕處"③,當得起朱自清先生"雨僧可謂知人"④的評語.  相似文献   

19.
正禮之儀在數,陳俎豆、列方位,喪祭朝聘事也;禮之意在義,理人倫、燮陰陽,經天緯地事也。周公制禮,祝史行事,義存數中,隱而不彰。太史公曰"禮記自孔氏",其誰曰下然乎?予嘗思之,曩者七十子後學問禮於夫子也,趨而聞,退而記,於簡乎?於牘乎?於帛乎?若子張書諸紳乎?抑簡牘帛紳各隨其便歟?邈矣,今莫能指也。然以發掘所見,固已為人轉錄於簡牘而播傳於戰國間矣。始皇焚書,隱迹於山巗屋壁;漢惠廢律,充積之石渠天祿。高堂傳禮,獨在儀節;徐生善頌,徒能盤辟;迨及后蒼之著《曲臺》,德、聖之纂《戴記》,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紹新發現的永福堂《西厢全圖》畫稿。對畫稿產生時間、構圖來源、價值及《西厢記》傳播中民間作品的藝術性作了判斷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