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海龙 《大观周刊》2012,(35):1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与中国的现实环境相融合了。它为什么在中国发展的如此迅速,人民大众为什么对其接受的如此之快?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点,所以人民不觉得这是一个外来的怪兽。  相似文献   

2.
戈特弗里·威廉·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 eibniz,1 6 46— 1 71 6 ) ,是 1 7至 1 8世纪欧洲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美 ,尽管还不能完全摆脱囿于自身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现实需要所产生的的一种“偏爱”,但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和传教士相比 ,他或许更少一点功利目的而多一点理性思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他不仅是个理论家而且还是个实践家 ,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 ,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一 莱布尼兹与赴华耶稣会士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  相似文献   

3.
书评的地位与书评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到《徜徉在文化边缘》(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不由得就会想到书作者毛鹏先生."徜徉",如汉代张平子《思玄赋》说的"怅徜徉而延仔",是一种漫不经意徘徊之状,自然也就等于是说未探其阃奥了,这已是一层自谦;再说徜徉在"文化边缘"而非文化之中,则是说不但未登其堂,而且连其门也未入.毛鹏先生不仅其人是位"谦谦君子"(《易·谦》),为书取的名亦复如此,"卑以自牧"(《易·谦》),难怪古人要说"其文如其为人"(苏东坡《答张文潜书》)了.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时尚文化在20世纪末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的分层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分层化,具体说,就是文化按照年龄进行消费。这一点反映在青少年文化上尤其明显。举例来说,过去,年轻人通常看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写的书,世界名著和经典作品都是如此,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特别突出。而今天,许多  相似文献   

6.
尹玲 《出版广角》2019,(13):47-49
我国文化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传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在文化守正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版肩负着固本强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出版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因此,当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以及出版体制等方面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性发展,完成出版产业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互鉴,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出版从业者和出版机构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把关人,其诚信直接关系到文化产品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传媒的公信力.现今出版界,出版诚信是一个从上至下众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出版业界对诚信话题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执行力?恐怕它不仅仅是一个伦理学层面的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论题.本文选择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传播学三个理论视点,提供了考察出版诚信建设问题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开播三年多的"走遍中国"栏目,应该说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主旨的大型文化性专题栏目.它以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视角,为海内外观众开启了一扇直接了解和传播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博物馆生存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约一个世纪前 ,西方文明产物———博物馆被带进了中国 ,四十多年前我们又将苏联模式学了过来 ,可以说中国博物馆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检讨和反思的问题。 10 0多年后中国博物馆学会与贵州省文化厅合作 ,又将七十年代初诞生于法国、前卫的生态博物馆引进了贵州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毫无疑问 ,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幸事。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生态博物馆从她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变化。欢迎与接受是必需的 ,而理性的思考、深入地研究 ,提出我们自己的生态博物馆观…  相似文献   

10.
周六早上醒过来,没有急着起床,随手翻阅了手边的一期<新华文摘>,果然有收获,主要是哲学专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吸住了我.准确的栏头是"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与未来走向笔谈".作者有陈来、刘笑敢、颜炳罡等.陈来、刘笑敢既是我的北大系友,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史学界的大家.他们的观点自然要引起我格外的注意了.陈来认可古人作学问的主张:"心知其意"、"述其大意"、"发明其意",同时也谈到了这一过程如今受到了新哲学话语的制约.刘笑敢则力求"采众美而酿新说".他尤其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两重身份、两种功能及两种角色.关于两重身份,一是"现代学科",二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讨论《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佛克马、蚁布思所说,“没有任何地方像中国那样拥有如此严格地、如此长期地被尊崇的经典:维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本世纪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和《礼记》。”1经典及对经典的研究——“经学”构成了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宝库。二是《文心雕龙》中对经典的重视。“经典”一词在《文心雕龙》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之高而且其地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吴林伯在其《〈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指出…  相似文献   

12.
张雅利 《青年记者》2008,(10):29-30
随着中法文化年和中俄文化年的相继成功举办,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跃出了国门,中国文化的魅力日渐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就从此开始了繁荣之路么?这纷繁的现象背后到底还蕴涵着怎样的思想镜像?  相似文献   

13.
杜维明,儒学大师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之后新一代现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杜维明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他将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的区分,使“儒学复兴”说成为当时文化讨论中的一派显学。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绝响30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与杜维明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近日偶读石永之的新著《中国文化的再展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不禁被其精辟的分析所吸引。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引经据典,对儒学三期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全书包括中国文化的再展开、先秦儒家的正义思想研究、阳明心学研究以及新儒家和后儒家四部分共17篇文章。一、文化的比较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和受众人数都位于世界之冠,上千个电视频道每天黄金时段播出,数亿人常年收看。如此规模如此力度的电视剧传播让我们必须面对与之俱来的文化效果和文化意义问题。电视剧所呈现、建构和传播的文化,是当代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不仅张祥龙对儒学总体的论述中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对儒家天时观的研究、对"学而时习之"章的精妙解读,对"象"的含义的追究中,也都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表面看来,中国当代哲学对现象学的青眼有加是缘于现象学在当代世界学术中的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满足中国哲学家的国际自尊,但实际情况则是,中国哲学家之喜欢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哲学的智慧深度,从而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哲学图景。张祥龙也选择了现象学,而且我认为他是目前为止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群众的中国文化认同与外国文化接触情况切入,结合问卷调查SPSS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得出问题现状,发现我国群众通过不同媒介接触外国文化,从情感、认知、行为意向三个方面对其中国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虽不足以深刻改变我国群众的中国文化认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文化认同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和交叉。所谓中国管理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融会贯通,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于一体,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性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代码,让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哲学管理突出的特征。现代管理,从思想上来说应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应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应是艺术的,她既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哲学的融合,管理者既需要有领导力,更需要具备管理智慧、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对文化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决定了其对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同样具有显著影响.文章在探讨数字文化中国主要构成和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分析文化科技融合影响数字文化中国的路径和机理,提出数字文化中国主要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两大部分构成,其动力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才培育.文化科技融合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加快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个体创新能力,增加文化生产领域从业人口,来强化数字文化中国的动力,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数字文化产业,进而助力数字文化中国的打造.  相似文献   

20.
何为中国文化元素 什么是中国文化元素?简单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