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言]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画家.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为散文诗集《先知》、《沙与沫》、《流浪者》等. [原文] 贪心的紫罗兰 (黎巴嫩)纪伯伦 在一座孤零零的花园里,有一株紫罗兰,花瓣艳丽,芳香四溢,幸福愉快地生活在同伴当中,得意洋洋地在群芳之间左右摇动.  相似文献   

2.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纪伯伦这是纪伯伦的一首小诗。我深知,给孩子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在我殷切的期待中,  相似文献   

3.
争论     
<正>争论是生活的常态,如果没有争论,那么日子就如一潭死水,波澜不兴,缺少生气。争论作为一种便捷的沟通方式,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出个输赢。争论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言语的激烈碰撞,也可以是心灵间沟通的捷径,可以是只为了说给自己听,可以是只为了发泄。但我以为,争论有一个最核心的内涵:我希望你的心能听到我的声音,所以我才会那么大声。  相似文献   

4.
“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快乐。 她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 ——纪伯伦  相似文献   

5.
树影     
六月的一天,小草对一棵榆树的树影埋怨:“你老是左摆右晃,搅得我不得安宁。”树影答道:“不是我,不是我。抬头看看,是一棵树被风吹着,在天地之间东摇西摆。”小草向上仰视,头一回看到了树,心想:“哟,还有比我更大的草呢!”小草沉默了。树影!黎巴嫩@纪伯伦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教师欣赏学生: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教学“约分”时,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下面的辩论话题:判断4/3是不是最简分数。甲方观点:4/3是最简分数。乙方观点:4/3不是最简分数。一场激烈的争论开始了。甲方:“请问对方什么是最简分数?”乙方对答如流:“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  相似文献   

7.
纪伯伦之于东方,拥有与泰戈尔同等重要的意义,美国罗斯福总统称其为“不仅是东方的风暴,而且给西方带来了鲜花”的诗人。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纪伯伦在中国知名,不是由于绘画,也不是由于小说,而是他的天籁自鸣的散文诗。汉纳法胡里在《阿拉伯文学史》中说“:作为阿拉伯散文诗的开创者,他突破了阿拉伯诗歌的传统格律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了更多自由挥洒的空间,扩大了诗的容量,以优美轻柔的笔调抒写自己善感的心灵,笔下的文字无不自然生色。”并誉此为“纪伯伦风格”。他的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品是由冰心翻译的…  相似文献   

8.
窗户     
许多理论都像一扇窗户,我们通过它看到真理,但是它也把我们同真理隔开。([黎巴嫩]纪伯伦《沙与沫》)纪伯伦的警句充满深邃的思想,他好像长了一双目光能够拐弯的眼睛,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这句关于窗户的话就很有意思。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一般人都能看  相似文献   

9.
<正>一、开放与争鸣2017年《中语参》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研活动,有语文名家示范课,还有讲座和沙龙。我通过听课,听评课,争论,看争论,参与建议与争论……才发现,原来教语文可以有这样大相径庭的观点和想法,可以有这样开放式的争论,有趣!其实,我听示范课不是头一回,听讲座也不是头一回,像这样民主又激烈的争论却是头一回见。  相似文献   

10.
智犬     
一天,一只智犬遇到一群猫。当他走近猫群时,发现他们个个神情紧张而专注,对自己视而不见,毫不理睬,于是他停住了。这时,从猫群中走出一只神情庄重的大猫,它环视了一眼群猫,说:『兄弟们,你们祈祷吧,如果你们不断地祈祷,毫无疑问,天上一定会掉下老鼠来。』智犬听后不禁失笑,他一边转身走开,一边自言自语:『这些盲目的蠢猫!古籍中记载得很明白,我与我的父辈们也明白,那为虔诚的祈祷者而降的甘霖,不是老鼠而是肉骨头。(山西省祁县中学闫黎明荐自《纪伯伦哲理故事选》)智犬![黎巴嫩]@纪伯伦  相似文献   

11.
手机的烦恼     
旁白:[情节简介]中秋节,全家团聚.刘洋和父亲关于手机和游戏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二人话不投机,刘洋愤而离家出走.班主任陈老师在星巴克与刘洋就"王者荣耀"游戏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主要人物]刘洋——男,高中生;  相似文献   

12.
《先知》被世界读者称为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在其中用纯洁美丽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爱的哲理,但在《先知》中"爱"的理念是什么?作者给"爱"赋予了怎样的特性?这值得探析。本文通过对纪伯伦《先知》(冰心翻译版)28篇问答中出现"爱"这个特性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联系纪伯伦的生平和创作《先知》时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先知》中"爱"这个广泛而抽象的理念,有利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先知》这一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采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考察冰心对纪伯伦《先知》的翻译实践,第一部分以几组诗性意象为译写现象,考察文化因素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以意象为翻译单位,而不是句子,是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这构成冰心翻译实践的光亮。第二部分集中考察纪伯伦原作中的隐喻,尤其是宗教式隐喻的翻译,纪伯伦的多文化特征造成了隐喻翻译的困难,而冰心在翻译实践中往往采取消解和字面维持的策略。19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展示了更多背景性制约。第三部分更进一步考察纪伯伦原作中一些宗教哲学观念的翻译,冰心似乎并不成功地处理了这些宗教哲学观念,这一现象应当引发人们的思考。第四部分,余论,结合冰心在1920年代的创作,谈论冰心在翻译中的自由和敏捷,和大胆的书写活动,以及相关的翻译现象的理论探索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兼容的哲学     
随着苹果手机iPhone5震撼发布,编辑部又掀起了一场苹果热。不过,井不是所有的小编都是果粉,一直安卓崇拜的其他小编对iPhone5的外观和性能进行了歇斯底里地批判,本来就水火不容的两派阵营受加对立,引起了一场是用苹果还是用安卓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尊重生命     
《生活教育》2010,(10):82-86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叫《论孩子》,下面就是这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并非来自于你; 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八、二九年间,我国革命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以创造社、太阳社为一方,以鲁迅、茅盾为另一方。创造社、太阳社之间虽然也存在一些矛盾,但对“革命文学”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鲁迅和茅盾的参加论争,并不是联合行动,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所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国内文学理论界出现了"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的争论。通过分析其背景和争论双方的叙述策略,可以了解到当下文学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态度:文学理论界不是一个话语权力的争夺场,对待与文学相关的各个层面应该采取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  相似文献   

18.
范铮 《中国教师》2009,(2):58-59
<正>一《先知》是纪伯伦意境最优美、思想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散文诗集对于纪伯伦,正如《吉檀迦利》之于泰戈尔,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玫瑰     
黎巴嫩坛骄子纪伯伦。有篇美《贪心的紫罗兰》。故事说.一株紫罗兰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在上帝的帮助下做了一小时的玫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2013年9月,一场关于鲁迅是否应该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争论在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展开,赞成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且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就争论本身,已经可以看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新课本调整的课文不少,为什么偏偏鲁迅的文章被删会引发争议?那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固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