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亲留给我的》艺术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留给我的》是高中第三册新选课文,作者冯夏熊。这篇出色的回忆性散文,原载《诗刊》1979年第7期。 冯夏熊同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冯雪峰同志的儿子。冯雪峰同志是党内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鲁迅研究家。他曾是鲁迅先生亲密的战友,代表党和鲁迅先生联系,对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冯雪峰同志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精神备受折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他对党始终忠贞不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努力于文学译作,对鲁迅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雪峰同志于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前夕,因病含恨死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 马克思是坐在工作椅上逝世的。当他停止呼吸的时候,面前写字台上堆放着没有写完的《资本论》第三卷草稿。这位革命导师临终虽没有留下遗言,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工作。 周恩来 周总理在去世那天深夜十一时,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看着身边的每一个同志,用微弱的声音,说了最后几句话:“我这里没有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  相似文献   

3.
戏改名联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孙中 山先生留下的名联。语重心长,满怀对同志的 期望。后来,面对与孙中山先生愿望越去越远 的现实,吴稚晖将此联改为:“同志尚未成功, 革命仍须努力。”虽只调换了“革命”与“同志”  相似文献   

4.
在写父亲的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在于作品中流露的父亲深厚情意感人至深,而且在于这种深情所投射的对象——“背影”上。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背影”这两个字越来越引起了我对  相似文献   

5.
甲:好久没见了!幸会!幸会!(与乙热烈握手)请问你最新的动向是?乙:(摇头晃脑,作学究状)最近呀,我对咱们中国——汉语——语言——文字……当中的近——义——词进行了专门研究!甲:好嘛,那我就来考考你。乙:行啊,你难不倒我。甲:请问,“爸爸”的近义词是什么?乙:哈哈!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是“父亲”呗。甲:还有呢?乙:爹。甲:还有呢?乙:没……没……没有了。甲:没有了?给你一个不及格!  相似文献   

6.
四川巴中,红色土地,红军故乡。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三年之久,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合根据地,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红军文化和光彩照人的红军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之际,巴中市少工委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争做红军后代”主题教育活动,带领队员们走进层层叠叠的大巴山区,去寻找红军当年留下的足迹,寻找那段属于中华民族的革命史诗……  相似文献   

7.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及其实现过程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指导社会成员争取和实现自己物质利益的行为准则,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同志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质  相似文献   

10.
某位在IT界供职的朋友前不久曾困惑地说起这样一件事——他所在的网站与其他网站合并,他按照要求将他职权范围内所管理的现金和财产悉数清点封存,准备移交给合并后的新网站。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却引起网站内部某些人的强烈不满:“为什么不能用一些(指私分现金)?留着还不是给别人!”他当即正言道:“咱们的职业道德到哪里去了?咱们可不能给合并后的新网站留下一个空壳子……”然而这一下却捅了“马蜂窝”,什么“没有人性”、“不谙人情世故”、“不像个中国人”等明枪暗箭纷纷向他射来,使他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冷血”。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左翼革命前辈丁玲同志,为了表示对这一战斗的革命组织和为此而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的无限怀念,在一九八○年《新文学史料》第二辑“左联专号”中,发表了她珍藏四十八年的耶林给她的四封信。丁玲同志历尽战乱浩劫,仍保藏着这几封信,多么不易!可见她对共同战斗过的革命战友感情之深。丁玲同志在发表这四封信的《附记》中说:“……把这几封信的原件,全都寄给了张以谦同志。”)张以谦是耶林的侄子——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清代藏书家杨以增得到了一本非常珍贵的古籍,他小心翼翼地用手绢包好,本来打算放到书房,但因为临时有急事,只好暂时放在门前的窗台上。杨以增回来后发现古籍被人动过,内页有破损,当即大喊道:“是谁动了我的书?”父亲刚好路过,得知此事后,对杨以增说:“莫急,我有办法。”说完,父亲带杨以增来到书房,让他清点书架上的书本数目。半个时辰后,杨以增清点完了,父亲点头道:“下次要把古籍放在安全的地方。如果找出弄坏书本的人,要告诉他古籍的重要性,让他下次一定小心。”杨以增一头雾水:这就是父亲说的方法?看出了他的疑惑,父亲笑着说:“盛怒之下是处理不好事情的。”此时杨以增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3.
《风和日丽》叙述了尹泽桂和杨小翼父女两代人的情感冲突,演绎了半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小说叙述时间跨度大,空间广阔。但是,小说的内在肌理却很清晰。小说采用了“父——子”结构,围绕“寻父”——“认父”——“审父”——“弑父”——“认父”而展开。杨小翼的父亲尹泽桂是一名很早就投身革命的老革命者,而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父”常常指向革命和政党,是精神价值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横钟 《文教资料》2006,(17):172
在革命老区泰兴市横垛镇,周为民同志是家喻户晓的;在横垛镇初级中学,周为民同志是有口皆碑的。自1988年8月周为民同志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她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冰心”,默默奉献、孜孜以求,留下了她美丽的足迹……一、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周为民同志是1993年从如皋市搬经中学调入  相似文献   

15.
力量的平衡     
母亲说:“妙极了……”;父亲说:“糟透了……”。在“爱”的两边我们成功需要——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輔导员同志,当你接受聘书的时候,当你给新队员系上紅領巾的时候,当你带領队员们在庆祝“六一”的检阅台前行进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呢? 少先队輔导員——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雷鋒同志对少先队員们这样说过:“要知道,入队、入团、入党,是一个人一生中三件最光荣的事情,……”而少先队輔导员是在党的領导下,接受团的委托,引导少年儿童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个带路人。通过辅导员的辛勤劳动,将要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革命的种子。这是什么性质的工作呢?这是革命工作,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前途的工作。这就是说,我們的工作对象——少年儿童——长大起来应当成为革命者,“战斗在世界革命最前线”,“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沸腾的政治生活和卓绝的斗争生涯中,李大钊同志追求真理,身体力行,写下了许多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吊民伐罪,泣血陈词,表达忧愤,抒发抱负,鼓舞民心,唤人觉醒,成为万千革命志士献身革命的动力之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而李大钊同志在人生观问题上的深刻论述,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马克思说过:“……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相似文献   

18.
父爱无痕     
晚上刚回家,母亲就告诉我,表弟病了——出了一身水痘。“严重吗?”我放下书包问道。“还好,没你那时严重……就是他总抓,可能会留下疤痕。”母亲答道。“这样啊……”我说。这么想来,我忽然觉得自己也满幸运的:听说得了水痘的孩子,通常都会因为受不住痒痒,而把痘抓破,以至留下一身疤痕;但我一个疤痕也没有留下——虽然那时我并不比其他孩子老实。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发出的充满求知欲望的疑问。读了叶挺的《囚歌》,学生会问:叶挺是怎么被敌人抓起来的?后来怎样?读了描写赵一曼关心战友的《一个粗瓷大碗》,学生会问:赵一曼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怎么同敌人作斗争的?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以后,学生会问: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怎么样了?课文《我的爸爸》的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李大钊对自己的教育,是父亲把“国际歌”的种子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正是从这里开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父亲的教育指引他们走上革命征途,给他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那他又是怎样在广大民众中播撒马列主义革命种子的呢?他又怎样为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整体结构与理论体系,是近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课题。五十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上都以胡绳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两个过程”的著名论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作为基本线索。八十年代初,李时岳同志首先撰文对“三次革命高朝”提出不同看法,主张用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向上发展的四个阶梯.由此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经历了一个由整体——局部——整体的反复深入的过程,很多同志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