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贾宝玉与花袭人爱情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贾宝玉为轴心的情恋姻缘关系中,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宝玉对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同袭人的关系格外亲密;能像关注黛玉那样关注袭人;在对待袭人与对待晴雯、宝钗、湘云态度异同的比较上宝玉更看重的是袭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缘是一种理想的前世仙界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缘是一种温暖的今生世俗情缘。  相似文献   

3.
晴雯的悲剧是一个命运悲剧。在黑暗的中世纪,封建势力残酷无情,凶狠手辣,是晴雯悲剧的客观因素。王夫人主攻怡红院,但她不知道与宝玉发生特殊关系的并不是晴雯,而恰恰是素来蒙骗她却又受器重的袭人。袭人早有成为宝玉侍妾的念头。第6回,宝玉受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后,袭人便与宝玉偷试一番。此后,袭人更是想方设法拢住宝玉,关注同房丫鬃们的行踪。第52回,袭人回家探亲,晴雯冒病为宝玉修补被烧坏的雀金裘,袭人疑神疑鬼,到第62回还提及此事。其实,晴雯补裘纯粹是急人所急,并且,这活非她莫属,可袭人却无缘无故地吃起醋来。袭…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人物系统是以贾宝玉为中心的。贾珍、贾琏等红楼公子与贾宝玉形成一种对比关系;王熙凤、探春的才干与贾宝玉的“无才”形成另一种对比关系;黛玉与宝钗,袭人与晴雯烘托了贾宝玉的政治理想;贾母与贾政是贾宝玉性格形成中的一个对立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地一百四十多个个性鲜明,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本文旨在从晴雯与她身边的宝玉、黛玉、袭人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原著所描写的具体事件中来探讨晴雯性格中的矛盾性与反奴性。  相似文献   

6.
黛玉和宝钗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她们在爱情中的成与败。黛玉和宝钗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制度和现实人生造成的,她们同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复杂的文学典,作者赋予了她丰满,立体的性格特征,她表面上"装愚守拙"一举一动显得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其实,宝钗和黛玉一样可怜,一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不过在她身上的社会人生悲剧,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与黛玉相比宝钗的悲剧意味更浓,悲剧层次也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8.
史湘云,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既没有黛玉的忧伤又没有宝钗的城府,是一个居于黛玉和宝钗之间,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这个人物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悲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人们读了《红楼梦》,有的喜欢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出众;有的喜欢袭人的温柔和顺,处事稳重;有的喜欢湘云的意气风发,争强好胜…… 我读《红楼梦》,则喜欢宝钗.我喜欢宝钗够聪明,懂得适者生存;我喜欢宝钗够成熟,懂得经世致用. 不喜欢宝钗的人,皆因她太聪明,一个人步步为营到扮演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恰如其分,这使旁人觉得恐惧.特别是在电视剧宝玉大婚一集中,黛玉命在旦夕,可宝钗却面带笑容,那笑容中还隐藏着几分得意,可想而知宝钗是何等自私.因此,宝钗城府深、心机重、冷血无情的形象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袭人和宝玉、宝钗、黛玉、湘云及平儿、鸳鸯等丫鬟所处的关系加以考察,发掘袭人的主要性格特征。把袭人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上去研究,会对这个人物的认识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1.
听力活动的心理轨迹就是内部言语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听力教学中 ,运用“相似诱导法”集中建构听觉系统的相似块 ,可以提高辨音能力 ;而集中建构微技能的相似块 ,可以提高预测、推断、联想及整体篇章理解能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听力理解效率。  相似文献   

12.
要避免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就必须强调新闻信息构成的多元化,即将节目策略定位融入新闻信息,以动态信息激活持续话题,拓展立体的新闻空间;充分运用丰富的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即播报方式多样化,灵活组合视觉信息符号,展现个性化的现场报道,及时点评新闻事实。二者不可截然分开,须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王达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4-15,23
明清小说的创作盛况有目共睹,就其内部的创作关系而言,存在一种经典与颠覆经典重建经典的矛盾冲突事实,这一现象的精神动因除了封建意识形态等显在因素外,由先驱经典所引发的后来者心理层面的“影响的焦虑”及“突围意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筑起自己的网络阵地,发挥网络宣传教育功能,防范网络负面侵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网络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酒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借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探析了酒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为酒是激发文学艺术家进入创作境界的触媒,但真正作品的形成离不开文学艺术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娴熟领会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有时和时而都是时间副词,且都属于不定时时间副词的类别,在语义上它们都可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状态在某段时间可以进行和发生,用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values and virtue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is article seeks to shed light on the dilemma facing history education in regions beset by a protracted, and as yet unresolved ethno-political conflict. The article will examine this issue by means of a unique test case that observes a dramatic war event in Israeli textbooks. The event in question is the Six-Day War of 1967 and the study of its outcomes. This war stands in the twilight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and there is an extreme gap between the public history and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that war in school textbooks. The question that begs an answer is why such a seminal event in Israeli history is not presented in history textbooks like the country’s other war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which was conducted on two generations of textbooks, is based upon a compar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A discussion of the findings contends that a critical pedagogy approach to history education might equip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more powerful lenses through which to view several plausible scenarios for healing the wounds of the present by means of a rational and grounded perception of the past.  相似文献   

18.
政治哲学从总体上不是空虚的概念,必须与时代的方式、存在方式。与思想文化相关联。而现代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不能回避科学技术对人的政治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田径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会呼唤创新教育 ,在田径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建立符合创新要求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0.
阮瑀和应玚的文质论有相同之处,都肯定了文质并重.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阮瑀重质轻文,应玚重文轻质.两者的文质观表现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们在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