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教育""教学""课堂""未来课堂""小课堂""大课堂"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宏观上对中国近5年的"未来课堂"进行半定量的概率分析,提出三类限制性原理,一是"教育改革的三个限制性原理":自上而下行政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育体系,使得所有学生都不会掉队,不可能;自上而下行政地推行一种课程理念和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可能;自下而上经验地建构一种最好的教学方法,使得所有学生都达到优良,不可能。二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三个限制性原理":只要求学生自学,不可能高效;只要求教师灌输,不可能高效;不将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自学,也不可能高效。三是"智能机器人的三个限制性原理":智能机器人在解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写作、教育等问题时,不消耗能量就能做到,是不可能的;在解决问题时,不预先输入知识、数据、图像等相关信息就能做到,是不可能的;在信息强度低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强度(3°K)时,还能输入、加工、输出信息,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正面地总结经验教训,认识限制性原理,理解教育的多样性,重视教育"生态"的优化,预见"未来课堂"的多样与统一。  相似文献   

2.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具体的操作和实践中却能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班级的和谐自治呢?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解决学校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救济途径。这三种法律救济途径存在着受理程序上的不完善,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因此,我们要建构一种公平、专业的学校纠纷救济体系,完善学校纠纷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目前,大多数改革者较为认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模式.由于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一些大的结构性问题,如教育体制内的不平等、不同学校获得教育资源上的差异、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等.这些结构方面的问题,难以期待由地方或学校自行解决,而需诉诸"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具有"照章办事"等科层特征,改革从启动到实施更容易推进.然而,面对社会环境中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境,"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困境,尤其是在促进微观领域特别是在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深层次变革方面,这种改革方式很难奏效.而微观领域恰恰是决定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的本质,探寻促进教育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既是学生对面积单位认识的一次拓展,也是学生空间观念上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建构1公顷的表象,我们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集思广益     
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教学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都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和主动性。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 构知识的欲望与兴趣。这 就使得课堂教学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  相似文献   

7.
<正>创业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创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以及创业教育,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首先,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学生都"适合"创业,但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关注"创业。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导向意义在于,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认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回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最受认可的,一是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二是卢梭在《爱弥儿》中的名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  相似文献   

9.
张豫涛 《快乐阅读》2011,(24):68-69
一位语文老师说:"如果去问问中学生喜欢不喜欢写作文,大概有90%的人会说不喜欢。如果我们的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最后的结果是讨厌作文,只能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学了十几年语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害怕写作文,面对作文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这固然与学生自身的阅读面、生活面狭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欠缺有  相似文献   

10.
把一些局部的建设性、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作为中国整体性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先声,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动,需要自下而上的地方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需要有远见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创新,需要有魄力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先行一步.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人都是一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那一个。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青少年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循着他成长的"可能性"而教。在学生遇到成长的问题时,教育者应进行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准确归因,真诚交流,采取妥当的方法,努力追寻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学生如果不学会探索、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高中英语第三册Unit 3 Australia教学中,我们首先邀请与我们一起参加省首批中学生赴澳大利亚夏令营的本班两位学生用英  相似文献   

13.
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戒,当前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似乎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其实教育就像一张纸,赏识教育如纸的正面,惩戒教育则像纸的背面,二者都不可或缺。更何况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种"万能"的教育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正  相似文献   

14.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升华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需要。不尊重学生需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的需要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意义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要有一定选择的满足,即学生需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谈到“中国文化与教育”时指出 :5 0年前当 70 %的人口还在农村的时候 ,小学班上 5 0位同学成长或社会背景也许不会相差太多 ,但在多元化的工业社会里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背景都不一样 ,已经没有所谓“一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如果做不到“因材施教”是不可能得到预期效果的。怎样才能把所有的国民好好培养起来 ,使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贡献最大的力量 ,便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课题。学生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是全面发展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实现方式。本文拟就数学课堂个性化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人人都能…  相似文献   

16.
"马太效应"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在教育上,"马太效应"表现为优势教育资源的统整和集中,因其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而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澄清"马太效应"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作用的两面性,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马太效应"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表现的优势和不足,在实践上则有助于我们制订正确的教育政策,建立平衡的教育机制,并通过推进教育法制建设,保障教育公平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最大程度实现。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生活世界长期高度隔离说明我们的理论还不够"创新",进一步求助哲学的深刻论证已成为教育改革强烈的要求。哲学变革表明,知识的真理性的确来自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但课堂中的书本知识仅仅只是知识得以可能的前提,与生活世界隔离开来不可能使学生学到现实完整的知识,更不可能获得其他现实的素质。当前仅囿于课堂、学校的改革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实践,联系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教学,只有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办学宗旨的核心就是要求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善待个性实行因材施教,从教材、教学方式、学生兴趣等方面着手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正>(上接第7期)34.再说高考:"应试"的"技"与"道"2011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读于户县一中的三届学生在西安芷园饭店聚会,场面很大。席间几位学生过来,笑嘻嘻且有些"诡异"地说:张老师,我们给您献上一首诗。我说,好啊,恭听!他们齐声朗诵:"从原理到方法,原理方法不分家……"听着听着,我和周围的学生都哈哈大笑,共同接着背了起来:"有理论有实际,从历史到现实,正面反面都分析……"这一所谓的诗,其实是我指导学生备考时编出的"答题口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