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张华是西晋政坛和文坛的泰斗人物,他性好人物,古之史书、今之文学史多有称引。本文通过分析张华所好之“人物”,发现他的这一行为与其儒学修养、政治立场以及偏嗜博物等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一行为对西晋主流文风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晋文风浮躁,文学上难有佳作出现。但陆氏兄弟却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创作出了比较优秀的赠答诗,成为那个时代泥潭中的一道亮光。  相似文献   

3.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4.
胡祥华 《文教资料》2011,(33):91-92
陆氏兄弟生活的西晋时代充满着不安全因素,因而他们产生了畏祸心理。非常珍视生命。在战乱及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中如何保全性命、远离灾祸。成为他们思考的重要命题,面对危机和祸害,他们知祸难却未能避难,因而最后不能保全。  相似文献   

5.
“爆竹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转眼春节又近了。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逢春节,出门在外的游子都应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而那些无法回家的人自然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本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则古人思乡的典故。先来说两个最著名的思乡典故,这两则典故都与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有关。陆机字士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国名将陆抗之子。西晋灭吴,陆机与兄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为官。当时的著名文人张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次我们灭吴,最大的收益便是得到了陆氏兄弟。”可见其文名之盛。有一次,陆机去拜访他的朋友王济。王济是北方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见好友采访,便拿出家乡的美  相似文献   

6.
西晋陆机在罹难之际,曾云:“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人将此言与秦相李斯“上蔡之犬”的典故对举,故后人有“上蔡之犬,不戒于前;华亭鹤唳,方悔于后”的感慨。上蔡是李斯的故乡,但华亭与陆机、陆氏家族有何联系研究者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考证“华亭”的地理位置,了解其沿革演变,揭示它与陆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7.
西晋政权建立后,儒学重新确立了它的权威地位,成为官方的主导思想意识形态。然而,玄学日促,形成了与儒学分庭抗礼之势。这种典型的思想格局深刻地影响了西晋的诗坛。一方面统治者崇尚儒学,重视礼,四言作为雅音,广泛地运用在政治社会生活的各种重要的场合;另一方面受到玄学重情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诗缘情”新的文学观念,文人大量地使用被视为杂调的五言抒写性情,促进了五言抒情诗的繁荣。但四言诗歌的创作同时也感染了玄学的风气,而以五言为主的抒情诗其创作也依然带有儒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晋文》中西晋"议"类文中90%是关于"礼"的,《王昌前母服议》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晋文》中共录18篇,讨论的是王昌为前母服丧的问题。这场讨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看到儒家礼法在西晋的尴尬处境:首先是礼法与现实的冲突;其次是礼法与当时政治观念的冲突;再次是礼法与情理的冲突。礼制在西晋遭遇的困境,表明儒学自身有待建设发展,否则就会丧失其生命力。西晋礼法的困境正是西晋儒学衰微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9.
翁频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4):100-104
西晋太康末年前后,基于各种原因,江东孙吴旧地士人开始大批入洛,求仕于晋,一度形成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南人集团”。这一群体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北方,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然而,仍未能最终消除来自北人的猜忌与排斥,最终,随着陆机、陆云兄弟的死难,“南人集团”烟消云散,入洛南方士人选择南归。  相似文献   

10.
作为魏晋之际重要的政治人物,贾充竭力协助司马氏扫除异己、巩固权势,甚而不惜背上弑君之罪,为亡魏成晋立下汗马功劳,从而跻身于统治核心,与司马氏结成了特殊关系。西晋初年,贾充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矛盾冲突的焦点,这与他在魏晋禅让过程中的表现有直接关系。透过贾充这个人物,可以看到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早就隐伏着深刻、复杂的矛盾,这是西晋政权凝聚力、皇统合法性匮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陆机陆云分裂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娃陆氏在孙吴时地位显赫,吴亡后中衰。为重振家族,陆机、陆云徘徊近十年后毅然仕晋。从其传世作品和行为看,二陆心态极其矛盾,有着高度的生存焦虑,人格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似可归于社会的无序和儒玄文化的冲突。二陆的命运可代表入洛吴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2.
王飞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2-13
陆游的诗歌有大量关涉道教的作品。他对道教的涉及,主要因为家学传统和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合一成为时代的主流。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生的坎坷和世路的艰难,使陆游不得不借助道教自我解脱的精神追求,用道教的柔弱退让、清净无为去化解内心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13.
陆机作为一代文豪,著述甚富,除大量的文学作品外,史志目录还著录了他所撰写的晋朝第一部当代史《晋纪》。但综合史料加以考辨,此书的主要作者应为束皙,而非陆机;此书的正确名称应为《晋书》,而非《晋纪》。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相似文献   

14.
陆机作为吴国亡国之臣,与西晋士人存在着政治归属的差异。我们从与陆机交游过程中产生的赠答诗,研究西晋时人是如何认同陆机的?首先,追溯宇宙文化同源性,是赠答诗的关键一步。其次,凸现陆机的道德伦理魅力,加强个体道德伦理认同感,冲淡政治归属差异,是赠答诗的核心。最后,侧重文藻才华认同,淡化政治归属差异,是赠答诗的落脚点。总之,在西晋时人的心目中,陆机是极具道德魅力和藻丽才华的难得之士。  相似文献   

15.
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门第,其依附贾谧加入鲁公"二十四友",是积极主动性的;陆机出身于江东"首望",门第较高,自恃门风优美,是故其依附贾谧、赵王伦等寻求仕途发展时,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由吕大均制定并由吕氏兄弟在蓝田推演的中国第一部成文的乡村民约。它体现着乡土中国,士绅阶层以"知识—权力"结构模式而实行的民间自治思想,凝结着儒教文化礼乐刑罚并重的集体无意识。陈忠实发现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白鹿原》中呈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具象,因此,剖析《吕氏乡约》在小说中或显或隐的结构便是研究近现代乡土中国的典型标本之一,由此不仅能够解开民族秘史的诸多重要症结,而且也能够了解儒教文化遭遇现代化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7.
陆贾与贾谊都是汉初闻人,以名于朝,但归宿却大有不同,陆贾以善终,而贾谊却伤悼早舌。究其原因,不仅与两人身处的政治利益集团不同有关——陆贾属于当政的军功受益集团,而贾谊出于新兴的法吏集团,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团内个人的命运;而且还与两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陆贾世故圆通,贾谊伉直不屈,性格的差异同样也影响个人政治的前途,终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就两人思想体系而言,陆贾宗儒,近于黄老而好纵横;贾谊则本儒近法而乐老庄。二人思想的异趣,不是学术的分裂,而是学术由“百虑”向“一致”,“殊途”向“同归”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到汉武帝时,这一学术演进过程才告基本结束,而陆贾与贾谊俱本于儒家,实为董仲舒、公孙弘倡导儒术独尊张本。  相似文献   

18.
陆贾是西汉初地主阶级政论家、思想家。他将儒家“仁”“礼”上升为“天道”的内涵,最高道德本体,提出恃“天道”而处世事的“怀道者”范畴。将“怀道者”分为君、贤二类,强调威权与仁义结合的“圣”“君”合一思想,为西汉君主专制作合法性论证。同时,陆贾又通过对“怀道者”与“避世者”的区别,批判了当时的神仙方术之士不理世事、不济国艰的道家之徒,突出表现了他的新儒家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陆贾和贾谊都是汉初重要的思想家,通过对陆贾和贾谊思想的分析,我们得出汉代儒家思想间的多元、融合是在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而来的。新学说总是对原有的旧学说继承的要比发展的更多一些。陆贾和贾谊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汉初现实情况和对先秦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也代表了一种区别于先秦儒学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20.
“贵清省”是陆云《与兄平原书》中提出的关于创作与鉴赏的思想主张。章重点讨论陆云“清省”说的思想内涵,分析“清省”与重“情”的联系,同时,深入剖析陆云“清省”说之所以产生的关于个人性格气质与社会化思潮方面的种种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