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反思传统史学教育在实践教学上之不足,分析"实践智慧"、"素质教育"之于当前史学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历史教育应有目的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处理人际关系为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职业教育社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在 20世纪初期闪烁星光,在中华职业学校得以实践,获得巨大的成功,是素质教育思想延伸至今日之职业教育。 1937年中华职业学校录制实习工场的电影,参加了世界教育协会活动,得到肯定与好评。华罗庚把他一生的成功,归结为“骨干得之于本社的艰苦精神,血肉得之于清华的图书馆。”华罗庚、顾准、秦怡、江竹筠、傅其芳、黄大能等一大批中华职校之学子,成为近代中国各有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因此,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应试教育的路途越走越艰难,而素质教育还有点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这种局面虽然有点尴尬,但我们却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之于应试教育的简单替代,更不是应试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乔装换面。今天,我们顺德市教学研究室特意组织我市资深语文教师探讨一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深化敦改与提高素质的有关问题。希望大家各  相似文献   

4.
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要实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中,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过程,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素质既不能脱离具体的个体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主体的活动而存在。学法得之于教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掌握“怎么学”。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会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学法得之于教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校因文化而成名,学校因文化而恒久。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惠济路小学将“惠人济世”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演绎文化之韵,铸就品牌之魂。  相似文献   

7.
城,积淀的是千年风物;校,融汇的是中西文明。城之于校,其立身之所;校之于城,其添彩之笔。读不完的城,看不完的校,尽在本年度“我的大学”——读城读校。  相似文献   

8.
栏杆之于宋词,仿佛水之于鱼,吞吐之随意;仿佛叶之于花,凄美之托举;仿佛烈酒之于豪杰,块垒之消长;仿佛帘帏之于征妇,春梦之掩饰;仿佛琴瑟之于深闺女,心事之幽泻;仿佛琵琶之于商人妇,暗恨之弹拨。千古宋词,栏杆总是伤心物。婉约凄丽的宋词笔触,栏杆入词远胜琴瑟琵琶,堪与花、月、楼、柳媲美,成为一代词人寄情达绪的凭借意象。翻遍宋代词令,真正是无人、无处、无时不以栏入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的柳永在其《八声甘州》里就以栏绾尾:“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李清照也常以“栏”作“小女子”文学:“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旨在探讨人之于教育及教育之于人的本真诉求。从培养公民的视角来看,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城邦"公民"之培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世俗"公民"之培养)和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通识教育(国家理想"公民"之培养)。在此过程中,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展现方式都围绕公民培养展开,并随着公民内涵的不断扩展逐渐丰富,这有助于探索我国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游侠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化过程,体现在其"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上,是周穷救急的侠义之举与内在德行修为并重的结果。游侠人格精神的形成,是先秦诸子思想之间互相扬弃、融合的结果,尤以儒、墨、道三家最为显著。儒家之于侠,在于"仁",以仁爱之心救他人于危难;墨家之于侠,在于"任",损己益所为,杀己存天下,不惧死亡、勇于献身;道家之于侠,在于"施",施财于天下,周穷救急,以富而不有、功而不居、为而不恃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西思想皆有“实证”的要求,但对“证”的路向、形态的理解与塑造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中国,“证”以身心来承担,以自得为宗,要求证之于“味”、“感”,以味到、感到为“实”,是证之于自、证之于内;在西方,“证”索之于外,以事实为据,质之于主体间可观察性,以“眼见为实”,对身外之他者开放。实证道路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何者为“实”之理解与规定的差异,把握两种实证道路之差异无疑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2.
散文之缘     
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种叫做"缘"的东西,之于人,就会相遇、相识或相知;之于物,就会教你从心灵深处与之相通,喜之怜之爱之护之,并且企盼无限拥有。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架设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才能创建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一、教师的关爱为师生情感沟通营造良好氛围“爱之于教育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一样。”教师有了对学进生的关爱就会发现学生身上这样或那样的优点、长处,发现学生不断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架设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才能创建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一、教师的关爱为师生情感沟通营造良好氛围“爱之于教育就像阳光之于植物一样。”教师有了对学进生的关爱就会发现学生身上这样或那样的优点、长处,发现学生不断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5.
何谓气场? 研究表明,人体的气场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受之于父母,后天之气摄之于口鼻。气场直观表现为血液循环和其他生理物质循环,其核心循环为气循环。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的教育因素中,班主任对学生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是沃土之于禾苗,春雨之于花木,蓝天之于飞鸟。沃土之无声博爱,春雨之耐心细致,蓝天之博大宽广,这都是班主任老师所应该具备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5):77-81,76
该课题采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强调的是深入地完成其德育的功能与任务。"德育为先"要求优先渗透思想道德认知,优先培养思想道德情感,优先树立思想道德信念,优先塑造思想道德意志,优先养成思想道德行为,让它真正地深入人心,发挥德育应有之功效。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对此,该研究提出,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德育目标要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要丰富拓展,德育方法要不断创新,德育路径要独辟探索,德育组织要适时完善,德育制度要健全体系,德育队伍要重点建设,德育投入要持续增加,德育机制要优化运行,德育评价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18.
颜永 《考试周刊》2009,(13):211-21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步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正说明了传授自学方法的重要。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感知和理解数学教材及有关课外书籍.从中获取知识和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寓素质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中,就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过程,没有科学的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素质既不能脱离具体的个体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主体的活动而存在。学法得之于教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掌握"怎么学"。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参与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陶冶、才智得到发挥、潜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师中已成共识,并已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素质教育的重点之_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是训练思维的工具,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