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面对城乡文明的冲突时,昭通作家们的心态是复杂的。他们深感乡村的落后,乡村人的愚昧,希望乡村能够尽快摆脱落后状态,又赞颂乡村纯朴的人情,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他们既羡慕城市的富足与现代气息,又痛恨城市人的冷酷自私。于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也徘徊于城乡之间,莫知所从。这其实正折射了昭通乡土小说作家们面对城乡文明冲突时所产生的深深的价值困惑。  相似文献   

2.
夏天敏的新作<土里的鱼>描述了高原贫困山区农民的生存现状,传达出了贫穷落后的弱者企求改变命运的强烈渴盼和由此产生的迷狂式幻想.作者采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通过艺术的夸张和写照,表达出了作者对山区贫困农民的悲悯、伤感和批判.  相似文献   

3.
陶里作为澳门文学的中坚作家,其短篇小说集《百慕她的诱惑》以虚幻的笔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审美变形,使得作品显现出荒诞不经却有意味深长的风格。以小说《百慕她的诱惑》为例,从"反自然感觉的城市"的构建、流浪的欲望幽灵之描写以及交错、混乱的时空这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剖析其叙事的特点及深层涵义,以此展开对陶里小说创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昭通作家群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一个地方性高等院校密切相关,在全国范围内来说,相比于其他作家群体,这都是一个显著的区别。作为昭通作家群的摇篮,昭通师专(今昭通学院)担负着培养文学新人的重大责任,通过对青年大学生创作情况的统计调查,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帮助高校青年大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有助于校园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昭通作家群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型学习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提升其阅读解析能力。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总结和归纳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际价值,并按照导读阶段、推进阶段和收尾阶段三个环节,从了解文本整体结构、综合运用阅读方法、创新展示阅读成果等方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展开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为我们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乡土小说理论,也为此后的乡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本书对乡土小说的研究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归纳乡土小说"三画四彩"的美学定义,并以此作为衡量乡土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尺和维度;其次,对乡土小说悲剧精神的特殊关照,成为丁帆论述《中国乡土小说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再次,丁帆从比较的视角进行乡土小说的研究,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丁帆在《中国乡土文学史》的论述中对乡土文学提出新颖的观点,抒发"愤激"情怀。  相似文献   

7.
《乡土中国》与《儒林外史》进行比较阅读,是挑战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与难中之难的尝试,它旨在运用学术论著中的重要观点解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学生在实践阅读中对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以崭新的视角去解构小说中的人物——王冕,其意义不仅为面对人生两难选择时的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参考样本,更为他们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城市对现代化的垄断和农村的虚空化使农业生产没落了,使农村生活萧条了,使农村的脊梁被抽掉了,这个过程带走了农村从经济、文化到意识形态上所有的价值。农村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在这样日益萧条的农村,他们看不到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农村成为农村人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嬗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充满创造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勇气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对其著作中的鱼意象进行考察,分析鱼意象在《庄子》中有象征“民”、“自由”和互化“不死”的意蕴,反映庄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自由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在高中生阅读面窄而又无方向感的现状.我想以小说流派中的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品,达到最终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什么阅读小说要按小说流派来读?  相似文献   

11.
地域文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良好现象,把文化视角介入地域文学研究,可以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地域文学现象,促进地域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边城》的文学世界是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是中国的边地,因此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中,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往往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自传》)。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不是产生在乡土、本土,而是产生在都市。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品生活,阅读教学应融通语文与生活两个生态环境。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作品特点及学情,开展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尤需应用生活化策略。如何实施?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生活;联系现实,设置生活化目标;聚合研究,精选生活化专题;创设情境,设计生活化任务;广泛联系,植入生活资源;借助网络,实施生活化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14.
昭通学院拥有较长的办学历史,特别是文学教育传统深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经典的文学教育使在校大学生就学期间就形成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完整的文学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文学创作兴趣,为"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科研学术优势为地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与文联、作家协会及评论文艺家协会等建立的交流沟通平台,不仅为培养和培训作家、批评家提供了条件,而且拓宽了办学渠道和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的渠道,取得了高校和地方双赢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通过对余国藩乡土语言英译行为研究发现,余国藩的译者行为与源语文化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译者在翻译中的“求真”行为主要体现在乡土意象、乡土情理、神仙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忠实。译者的“务实”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中源语文化的解读、中西文化的融通、文化内涵可读性的实现等方面。译者在翻译中“求真”行为的目的在于对源语文化的“务实”。而余国藩译者行为的动因源于他的学者型译者身份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专著.高中生受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的局限,阅读这类著作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巧妙地设置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读懂每一篇文章的丰富意蕴,进而深入研读整本书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整本书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只占据单元学习中很小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教学策略上必然有所变化。文章以高一语文课本中“乡土中国”的单元学习任务的展开为例,探讨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9.
对《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主要常见的山川、河流以及地点名词英译进行考量与规范。  相似文献   

20.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的代表进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学术著作阅读教学,需要准确定位目标:初步认识著作的学术价值,获得读懂这类书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处理好几组关系,即教材任务与自创任务的关系,阅读部分章节与整体把握全书的关系,拓展阅读视野与提升语文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