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72、73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学会用直尺画定长(整厘米)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与交流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量、画定长线段。教具准备:米尺、学生用直尺、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卡片(课前发给小组长)。学具准备:每人一根学生用直尺、白纸若干张。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小组长拿出卡片…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72、73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学会用直尺画定长(整厘米)线段.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与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施兵 《成才之路》2014,(21):70-71
不论任何科目的学习,若是学生不在状态,毫无兴趣可言,或是敷衍了事,就难以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数学的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只有让学生进入状态,人情入境,才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决,也只有人情入境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所谓让学生人情入境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独运匠心,营造展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和创造的快乐。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眼育才,创设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始终,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了情感体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入情入境的课堂学生兴趣高 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注意导入的巧妙。新奇的富有诱惑力的导入,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致,从而让学生人情入境。如在“分米和毫米”的教学中,上课时教师出示情景图片《齐天大圣—金箍棒》,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画面,读一读金箍棒是多长?启发学生当金箍棒不足整厘米时,如何准确的表示金箍棒的长度?然后启发学生观察直尺,为什么每一厘米中有许多小格?因为选用的是富有童趣的素材,学生必然兴味盎然;也因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运用的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学生对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兴趣随之增长。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江苏省省编教材)。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知道角的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许多物体,它们面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品质和创新意识。【说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以此为目标,科学地用好教材,积极创设适应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第8章第2节.)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合理地设置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9.
成兆亮  刘燕 《成才之路》2010,(17):86-87
一、教学设计概述①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64—66页。②教学目标: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认识常见的角,学会画角,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建立估测的意识。教学片断:一、引入新课课始,教师提供回形针、固体胶、积木、铅笔等物品,让学生每人任选一样,量一量自己数学书的长边。教师根据学生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需要统一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尺子。(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目的:通过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学具,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联系实际学会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计算有关长方形的周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1.教师提问:长方形有哪些特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教师出示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  相似文献   

12.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3.
以怎样让学生了解鱼鳍的作用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规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说,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等.阐述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活动单导学”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活动”为主线、“活动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活动单,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实验,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良性发展.下面就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运用“活动单”打造高效教学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1—2,练习一第1—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厘米”、“毫米”的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进率:1厘米=10毫米.3、使学生学会用尺子去量较小的物体长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操作、推理、归纳能力,空间观念以及置疑、释疑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重点、难点、关键点剖析: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3.教学关键: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所含平方厘米数)与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和宽(所含厘米数)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一、认知冲突,激发探…  相似文献   

17.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学习存在着四类基本问题:对基本概念、规律的认知比较模糊;实验方法单一、实验技能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阅读和表达能力欠缺.同时,还存在四类非知识性问题:答题不规范;不良习惯;审题不慎;考试怯场.因此,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类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归因补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前提下,带着学生的问题走向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远程研修的学习中看到一位教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面是这位教师执教这节课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很快就由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就是大量的测量练习。(用时6分钟)教学过程(二):让学生经历这样几个步骤:(1)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小棒的两端拿起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横着看、竖着看;换只手再比比。  相似文献   

19.
1.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学会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了解盐类水解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2.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三册第35页(通用教材第三册,第40页)。 教学目的:1.通过具体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初步领会余数的意义,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观察、说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