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地将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理性思考.让课堂充满智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情境在数学课堂上开花、在学生的心灵中结果.课堂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将学生真正带入一个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中,从而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成为“智慧者”.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面对陌生的领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以问题研究为主,其特征是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长文以一节高中化学习题课为例,展示以“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教学线索,以“问题”为教学手段,创设创新氛围和创新情境,逐步深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杨振玉 《山东教育》2005,(26):24-25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改革为实现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考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触发学生的操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5.
李洁 《新疆教育》2012,(22):82-82
阅读创新教学一般以“问题探究-解决-评价”等步骤作为教学序列,这一序列是以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作为起始点,贯穿“以读为本,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用以促进学生提出创造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阅读,在读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发展语言提高素质。另外,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部诱因,增大学生创新质疑,从而初步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本以“情感调动”、“主体参与”、“兴趣引发”等方面来阐述教学中应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引发学生对数学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合作学习为手段,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世纪.要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探索、发现、思考的情景.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锤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制造“悬念”,为学生提供乐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学情境,是调节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悬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王孔磊 《山东教育》2009,(7):100-101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通过“悬念式”、“辐射式”、“探索式”和“活动式”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索 .本文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问题的提出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的内驱力 ,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 .为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能够渴望创新 .那么 ,如何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意识的培养呢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 :良好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2.
纳玉琼 《云南教育》2001,(14):36-36
培养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让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束缚,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从而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教学长方体容积时,我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题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法宝是让学生想象展开翅膀,因此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体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初步建立起“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结构模式,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的。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创设情境是在唤起学生原知的基础上,一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适应新要求、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教法、研究新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使之“爱学”、“会学”、“学会”,而情境教学法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实验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试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学到知识后,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对情境有深刻的理解。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完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并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形成问题到解决问题,即获得“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实验情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新思维能力。例如,氯气和水反应的教…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探索、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以问启思,利用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考,符合核心素养教改要求,是落实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需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特定优势。因此,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内在发展逻辑入手,促使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中养成创新意识。文章从素质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教改和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出发,分析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沿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的逻辑,研究初中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以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百炼 《教师》2008,(21):31-3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创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是发现问题,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本着这一宗旨,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情境—问题—探究活动”为主线开展真实情境教学,设计“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建构核心概念,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侍金颖 《考试周刊》2011,(64):166-167
扎实的“双基”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教师应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