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篇我写了关于女儿找朋友的事,那主要是发生在女儿三岁前和居家的时候。自从上了幼儿园,女儿来到了周围都是小伙伴的天地里,“找朋友”的含义有了新的变化,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女儿玥玥生就一副娇小柔弱的模样,乖巧、依人,最怕大人对她声色俱厉地喝斥,要是出其不意地吼她,她准会惊叫起来。于是,让人很不忍心严厉地对她。尤其先生,太慈爱小女儿。只怕对她照顾得不周,爱得不够,且还美其名曰:“怜子如何不丈夫。”就说买东西吧。女儿需要的,固然应该满足;那完全没有必要的,先生也会买个新鲜或新奇来家引逗女儿开心一刻。还有,只要先生出差,准会给女儿带回家一大堆吃的、穿的和玩的来。  相似文献   

3.
上了大班的玥玥,回家后特别喜欢发问,什么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问题都有。一打听,原来她们幼儿园正在开展“小问号”与“博士爷爷”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女儿连珠炮似地提了许多问题,还一定让我一个个写在纸上交给老师。这显然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项有意为之且很有意义的活动。其实,在平时,女儿的问题也常常会一串串冒上来,有时还真令我应接不暇。比如,玥玥问:“人为什么要吃饭呀?”“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呢?”或者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呀?”“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甚至问:“什么叫结婚哪?”“我  相似文献   

4.
┌───────────────────────┐│!..一、.J │├───────────────────────┤│—一’-.一一一一-一一叫 │├───────────────────────┤│l │├───────────────────────┤│. │├───────────────────────┤│l, │├───────────────────────┤│!l │├───────────────────────┤│l} │├───────────────────────┤│!, │├───────…  相似文献   

5.
6.
《长恨歌》之所以在当时播于乐府,传遍天下,至今脍炙人口,称诵不衰,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平易精纯的语言,流丽安详的铺叙,壮采纷呈的艺术构思,令千年以降的读者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感叹唏嘘,情不自胜。哀艳动人的故事《长恨歌》取材于唐代风流天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传说。这一故事早在开元,天宝年间已广为流传,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朝野内外,家喻户晓。当时及后世曾有很多诗人付之于笔墨。如李白的《清平调》三章,杜甫的《丽人行》、《哀江头》等,都是以李杨为讴歌对象的作品。李白《清平调》,极力形容杨妃的美貌娇艳,玄宗的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的童年,也许算是幸福快乐的,而他们的将来未必轻松。在他们的生活中,既无哥姐的榜样可以引导,又无弟妹的效仿作为激励。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必须独自应战,独立处世。就说游戏吧。女儿很小的时候,只要玩着自己的手呀脚的以及一切能拿到手中的东西,就会很开心了;大一些了,爱玩带声响的、能活动的玩具,一派惊  相似文献   

8.
外面的世界真精采。女儿很喜欢外面的世界,向往与同龄小朋友交往、嬉戏。以前,我们楼的路对面,刚好有个闲置的旧大院,一位看门的老爷爷独自住那。不肯寂寞的老人,在大院的边边角角,种上了各色的花草,让它们一年四季交替着开;又养了两只美丽的小翠鸟和一群毛茸茸的小黄鸡,招惹得附近楼里的小孩子都喜欢到那里去玩。刚周岁的小女儿,只要下楼,就一定会举起小手指着住大院里跑。在这个天地里,小女儿不仅可以看看花草,听听鸟鸣,逗逗小鸡仔,搬弄小石块什么的,而且,更令她开心的,是有几个与她相仿的小伙伴也在这儿,可以找着他们一块儿玩呀乐的。在旁边的大人看了,也觉  相似文献   

9.
我相信,父母于孩子的爱是最为无私的。尤其在孩子的幼童时期,为父母的,往往只怕爱得不够,照顾得不周全,是很少会去考虑孩子对父母也该有反哺式的爱与孝敬。比如玥玥,生下来时才2900克,红嫩嫩一团,非常非常弱小。从产院到家时,一个自己还是小不点大的三岁娃,见了玥玥居然惊呼:“呀,这么点点小的毛娃!”有个已是人高马大的男孩也瞪大眼睛,不相信似地问自己的母亲:“哇,我也是从那么点点小长大的?”他妈  相似文献   

10.
两百多年来,使千百万读者为之流泪、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的《红楼梦》,是由众多的、互相交错和影响的情节所组成的。从“还泪”故事开始直至宝玉出走结束,宝黛的爱情悲剧成了贯穿整部小说的情节主线。说《红楼梦》以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抓住了读者,自然也言之成理,不过整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11.
啮指心痛周代曾参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半天未归。正巧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如何招待是好。让客人入座之后,便借口出门眺望远方,企盼儿子快快归来。可是望了几次,儿子还是不见踪影。客人自远方来,甭管是儿子的朋友也好,同窗也罢,总应热情  相似文献   

12.
曹操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作自然有独辟蹊径之处.四言诗<短歌行(之一)>悲凉与慷慨的艺术风格固然能牵人情怀,然此诗之所以千古传诵,产生超越时空功能,震撼后世读者心灵的本源,还在于本诗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尤其在于诗人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本质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3.
p.625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哪一种词类,如何话用的):1.难,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是难事;免,动词用作使动,使……免于祸患。2.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使眼色。3.吴王,名词用作使动,使(我)变成像吴王那样的人。4.小,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小,即看不起的意思。5.生,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生(复话)。6.老,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年老。7.衣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衣戴帽。8.容,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修饰打扮。9.苦、劳,形容词用作使动,使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读汪曾祺小说《侯银匠》(节选)时,关于侯菊这个人物形象,有些学生们认为侯菊太自私,比如她要走了侯银匠经济来源之一的花轿,比如她出嫁后回娘家只是匆匆来去,丝毫没有意识到父亲的孤独。一时间学生争论不休,为了更好地厘清侯菊形象特点,体味作家塑造这一形象的妙处。我下面就文本中"侯菊"这个人物作些解读。一、关于"要花轿"小说中的情境是这样的,"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  相似文献   

15.
[赏析] 曹操的《短歌行》,一开始即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至于唐人吴兢误以为这首诗写的仍然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言当及时行乐。直到清代的沈德潜也还在这样闭目胡说。但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却不是“譬如朝露”的人生,而是功业未建,贤才未附,故他并不是“及时行乐”,而是要像“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那样胸襟宽广,广纳人才;更要像历史上的周公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而“早建王业”。吴淇评此诗是,全篇“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 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而风格则“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相似文献   

16.
OncetherewasaGiantwhoownedalargegarden.WhentheGiantwasawayfromhome,thechildrenusedtogoandplayonitslovelymeadows.Itwasamostbeautifulgarden.Hereandthereoverthemeadowsgrewflowerslikestars.Thefruittreesblossomedinthespringtimeandwereheavywithfruitinautumn.Thebirdssatinthetreesandsangsweetly.Thechildrenusedtostoptheirgamesinordertolistentothem.OnedaytheGiantcamehome.Hebecameveryangrywhenhesawthechil-dren.“Whatareyoudoinghere?”heshoutedinaharshvoice,andthechildrenranaway.“Mygard…  相似文献   

17.
多多的家在八楼。上下往覆多多记熟了,曲曲折折的楼道有十四处转弯平台,层层叠叠的阶梯有一百四十四级。大人们谁都怕登楼,说这一百几十级楼阶登起来忒长、忒陡、忒累人;上下一回,宛如升天入地。多多呢,却丝毫也不在乎,上楼他呼哧呼哧跑,下楼他咯噔咯噔跳,跑着跳着还直嚷嚷:“上金顶啰”,“上峨嵋出的金顶啰!”倘若是跑累了,蹦累了,就把诗仙李白的诗乱改一气,念作“新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偏要高声语,不怕天上人”……多多的家在八楼。推开窗户,能望见长长的马路,远远的  相似文献   

1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少有才华。24岁中状元,曾任翰林修撰、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  相似文献   

19.
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节)的生活,虽不愁饥寒,但总的说来仍是愁困潦倒的.特别是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日渐转坏,诗人的心境遂逐日不佳,甚至感到在夔府孤城活不下去,而总不免要惦念着“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是,他又不能很快脱离这个地方,直至大历二年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