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掌握散文特点,寻找基本框架散文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从形式上讲,散文常将抒情、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倍觉亲切。它在艺术表现上,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细处落笔,以小见大的写法;一是侧面暗示。掌握了这些特点,阅读散文时就犹如有了一把钥匙,阅读之锁便能轻易打开。二、结合…  相似文献   

2.
【前记】《钓胜于鱼》是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是台湾学者陈之藩写的一篇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散文。指导学生自读,有一定的难度:讲少了,学生很难领悟其哲理;讲多了,又不符合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讲好这一课的关键是选好切入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艺术,即“讲什么”和“怎么讲”的艺术。讲什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艺术,“怎么讲”是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艺术。散文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讲好散文,必须在“讲什么”和“怎么讲”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 ,其表达方式较之小说、诗歌有其独特之处。要真正读懂散文 ,就必须掌握其阅读的方法。这里向同学的介绍一些散文语段的阅读方法。一、掌握散文特点 ,寻找基本框架散文独特的美质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 ,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从形式上讲 ,散文常将抒情、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熔为一体 ,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 ,读起来为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 ,聆听其倾诉衷情 ,倍觉亲切。它在艺术表现上…  相似文献   

5.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鲁迅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题材应听取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郁达夫也讲:"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这些特点,散文也就给作者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阅读散文就需要从散文的基本特征入手,运用散文的美学观点去解读文本。一、整体感知散文的"形"散文取材广泛,山川风光、花草虫鱼、历史文化皆可以作为题材。而作者行文又可以骋思万里,思接千古,散文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论散文的内容如何繁杂,它都是散文的"形",都是作者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6.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7.
曾经在南开中学做过两次讲座。讲过一次不会去重复上一次讲的。我想把这一年多的时间,又在想一些什么,跟大家坦白交代。我今天可能会讲一些对立的词儿吧。我记得上一次我跟同学们沟通的时候,就讲过在中学和大学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只有当你拥有一个好的思维方式时,面对将来漫长的人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时代,你才可以不断地去应对。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点 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结构。课堂教学的内容的结构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结构的整体性 一堂课的内容从宏观上看是各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单元(要素)有机地融合成的一个整体。一般地认为,只要把一堂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环节)讲好,那么一堂课也就讲好了。其实不然,讲好一堂课的各个部分,不等于就讲好了一堂课这个整体;发挥出各个部分的课堂效应和功能不等于就发挥了整体的效应和功能。我们不能单  相似文献   

9.
选入高五册课本的散文《山地回忆》,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其倒叙视为作品的艺术特点,并认为此作"用白描手法,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人物性格"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篇课文从体裁形式上讲,是一篇散文,而且还是狭义概念范畴的散文,即与小说、戏剧、诗歌等相并列的现代体裁分类概念.就散文的本质来讲,它并不负有刻划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使命.它的功能表现在抒情——即使是有着浓郁叙事味道的散文作品,这一本质也不可能得到改变.只不过是,在叙事散文中,抒情的角度和方式因"叙述"而得  相似文献   

10.
一、作品赏析(一)散文原稿滑吧、滑吧,小雨点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跳到屋顶上,跳到树叶上,跳到我的雨伞上。哎呀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把树叶当成了滑梯,把我的小雨伞也当成了滑梯。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选自《咪咪画报》2000年第3期。作者:余绯)(二)修改后的散文小雨点小雨点排着队,唱着歌,从天上跳下来。跳到屋顶上,哎呀呀!小雨点把屋顶当成了滑梯;跳到树叶上,哎呀呀,小雨点把树叶当成了滑梯;跳到我的雨伞上,哎呀呀!小雨点把我的雨伞也当成了滑梯。滑吧,滑吧,快乐的小雨点。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则学生随笔,现摘录如下:在某堂课上,老师讲了一道“难而又难,弯子绕了又绕的题目”,问同学:没有听懂的举手。全班同学神情木然,没有一点回音,大都右手插进口袋,左手捏着笔在漫无目的地转悠。老师自语:好吧,大家懂了,往下讲。下面一道是没有什么弯子的熟题,老师讲完后又问同学:听懂的举手。全班还同先前一样没有应答,只有右手插进口袋,左手捏着笔继续转悠的动作。老师又自言自语道,没有听懂我再讲一遍,于是又滔滔不绝讲了两遍。看后令人不禁哑然失笑,由此也不难使我们想到很多教学上的问题。显然这是一堂与“高质量轻负担”等课改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其实散文不需要讲,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写的第一篇作文《记一件小事》,记叙文,就是散文。从此开始,我们的课本上学的大多是散文,课堂作文作的是散文,一场场的语文考试考的也是散文。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是散文教育,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本的选文,除了少数的诗、词、赋,其他皆是散体文章——散文。大家在课堂上学的散文知识,做一个散文家都足够了。  相似文献   

13.
老爸的尴尬     
儿子12岁生日那天,我想我应该给他讲一讲青春期与性的话题,算是一种启蒙教育吧(我和他妈妈说起过,她说这种话题只有我和儿子讲)。我感到有些难为情,不知道应当从何讲起。我从书柜里翻出一本《青少年生理》,那是我创作用的参考书。我满脸通红,好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突出特点是形散神聚,而又集文学之诸美于一身,但高中学生对散文的形式和特点了解不多,阅读鉴赏中也就容易出现各种疑惑,加之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注重强化训练而忽视情感熏陶、强调理性分析而忽视整体感悟,从一定程度上又为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蒙上了面纱。在现代散文阅读鉴赏中,审美感知是基础,审美体验是关键,个性化理解是核心,为此,要提高高中现代散文阅读鉴赏教学效率,教师还得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现代散文内涵的基础上生成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散文阅读鉴赏才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5.
正我爱读散文,所以在阅读中总是会刻意地寻找好的散文,散文随处可见,但好散文却少之又少。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好散文,并不是出自散文家之手。在我看来,这恰恰揭示了一个问题:写散文似乎不需要太多技术上的东西,一个良好的心境,是一篇好散文最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形散神联”本是散文的主要特征。一篇散文佳作,往往从一事一物生发开去,涉及广远,视野开阔,此所谓“形散”。但是,一篇散文又要有一个主题,一根红线,把材料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所谓“神联”。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由一点引发,涉及更深更广的数学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知识是相通的,“形散而神不散”同样应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初中语文的青年教师,新授《春》这篇课文。课前他搜集了许多资料,备写了详细的教案,连提问和板书的设计都尽量做到无可挑剔。课上,他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著作,接着讲什么叫散文,讲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然后分析课文,从“草...  相似文献   

18.
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散文却不会写,确切地说是根本不敢写。老师讲散文往往不厌其烦地讲什么“形散神不散”呀,什么“以小见大”呀,什么“文情并茂呀”,越讲越玄。渐渐地形成了同学们的错觉,他们是既朦胧又固执地认为,散文含义深,深得难以捉摸,而结构则变化莫测,另外,写散文一定要“词儿多”。这种认识使同学们根本不敢去尝试写散文。总之,散文太神秘,也太神圣了。课本上散文不少,在同学们读着有了一定兴趣的时候,我想叫他们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写之前我用一节课选讲了一篇范文,讲的是《菜园小  相似文献   

19.
郑如登 《语文天地》2013,(11):49-50
记叙性散文是一种带有记叙性质的散文,属于记叙文。记叙性散文既有记叙文的情节要求,更有散文的抒情要求,两者相互融合就呈现出记叙性散文情节集中不枝蔓、情感真诚不生硬的特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佳作,其中不少都是记叙性散文。本文就结合具体佳作来简单谈谈高中生如何写好记叙性散文。  相似文献   

20.
<正>写散文决不能平铺直叙,像记一篇流水账一样单调。单调是艺术的大敌,更是散文的大敌。写散文首先要注意选词造句。世界上的语言都各有其特点,汉语的特点显著。汉语的词类不那么固定,于是诗人就大有用武之地。相传宋代大散文家王安石写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原来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