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冰茹 《文教资料》2011,(17):81-83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鸦片只是打开市场的一种贸易工具。战后,通过签订一系列合约,英国获得了设想好的利益,但鸦片输华的数量却是有增无减。本文通过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鸦片输华的数量的分析,探究英国不断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以及鸦片的持续输入对中英两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874年日本侵台行动,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对这一事件相关论述,史学界大多集中于中日双方,而对英国的调停活动关注较少,因而对其调停的内在动因、过程及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其调停对英日两国关系的影响、对英国在华贸易前景的意义以及在调停中英国所得的现实利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剖析英国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以求对现代外交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18 8 3年 ,法国加速了侵略越南的步伐 ,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 ,中法之间剑拔弩张。赫德插手中法交涉 ,向清政府递交了五个《节略》。其目的是劝诫、恫吓清政府妥协退让 ,避免中法交战 ,以此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让步,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 ),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政府凭借强大军事实力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在华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这一要职期间,掌握了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税收大权,在发展对华贸易中维护英国的利益,但是其实行的海关体制方面的改革,也为中国海关走向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的矛盾是晚清中英外交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交涉中,赫德无论是从言论还是从行动上,都是站在中国一边。在镇江趸船案、"台湾"号假货单案、芜湖青麻案和佩奇案中,赫德帮助中国与英国驻华使领馆进行抗争,并取得了胜利。赫德在中英商务司法案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当英国驻华使领馆损害到中国海关的利益时,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损害了赫德的个人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英国在华的长远利益,所以此时赫德与英国驻华使领馆的矛盾急剧尖锐化,从而促使赫德在中英商务与司法案件中帮助中国政府在中英交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8.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9.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虽然消极抗日,但对美英等国的外交却取得了重要成果———废除“治外法权”。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对外一贯奉行妥协投降政策,蒋介石国民政府也不例外,何以在抗战相持阶段能废除美英等国在华的一些特权呢?1940—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野心急剧膨胀,太平洋风云紧急。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的利益,美国启动了旨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程序并取得了英国同意。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完成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传教利益高于商业利益,这首先是其拉拢天主教会以巩固政权的对内政策在对华政策中的延续,其次是为了借远东保教权的得手,扩大天主教在华势力。法国的政策虽与英国侧重商业交往的对华政策大相径庭,但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侵略,仍不失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  相似文献   

11.
赵增强 《历史教学》2003,3(1):37-41
在巴黎和会至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借助新银行团的成立,从经济和政治入手,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逐步改变了一战前的与日结盟,借助日本保护在华利益的对华政策,体现了一战后英国对新的外交政策原则--国际协调原则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担任晚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人赫德,从他踏上中国的国土起,便注定要扮演“狠角色”。赫德利用中国海关为基点和舞台,做出了一番对英国和中国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业。因此,对于这位洋员如何评价,传统观点以贬意居多,然而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赫德对中国近代海关制度革新来论证,赫德不仅仅只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以此复原历史上赫德的真正形象。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化协会近日启动了名为Generation UK的大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赴中国学习和工作的英国学生提供留学奖学金和带薪实习机会,以鼓励更多英国学生赴华留学和实习,获取国际经验、拓展国际视野,从而加强其在  相似文献   

14.
英国在华利益与中国海关的创立,晚清海关对政府的支持,赫德的个人能力与任职海关的业绩,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赫德作为一个英国人能够控制晚清海关达45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在巴黎和会至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借助新银行团的成立,从经济和政治入手,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逐步改变了一战前的与目结盟,借助日本保护在华利益的对华政策,体现了一战后英国对新的外交政策原则——国际协调原则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华期间,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主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增设西学课程内容。其教育言行有利于催生中国近代教育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其教育处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前期的中法关系比较复杂且经历了一个转折过程。法国为确保其在华利益不受侵犯,既纵容日本侵华,又迫于压力给予中国有限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前期的中法关系比较复杂且经历了一个转折过程。法国为确保其在华利益不受侵犯,既纵容日本侵华,又迫于压力给予中国有限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比较充实的史料分析和论证了美国在鸦片战争后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不同于英国的以和平伪装起来的外交政策 ,其目的是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并使美国在中国清政府眼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通商问题与战争的发动清朝统治在乾隆、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但在东方世界,它仍然是最强大的国家。英国自18世纪开始,即企图以外交和贸易手段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外交方面,自18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政府多次派遣使臣访华。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以祝寿为名访华,递交英王国书,提出扩大通商。派遣使臣常驻中国、保护英国人在华利益和指定一小岛供英国船停泊和存放货物并允许英国人居住等要求。乾隆皇帝从维护“天朝体制”的考虑出发,对其要求予以驳斥和拒绝。此后,虽有英使阿美士德于1815年再次来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