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岛前期的创作——朦胧诗中充满着矛盾痛苦的思想探求,给人一种冷峻的沉重感,本文试从其生平经历以及其具体的文本中去找寻造成这种创作风格的创作思想,并简略归纳出北岛前期自我冲突、自我斗争的矛盾思考心态。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在解放区文学创作中,他的建树是引人注目的。对他创作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文艺路线的影响,对他创作的评价,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倾斜。在当年的解放区,他被誉为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杰出代表,称赞他的创作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毛泽东文艺思想在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运动中“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化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论及他的创作成就,总是以他的小说为例,而很少谈到他的戏剧创作和曲艺创作,这对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被人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是一位具有民族化、大众化艺术风格的人民艺术家。早在全国解放以前,边区文艺界就提出“赵树理方向”问题,并且把它“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载194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周扬同志也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赵树理同志的作品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1946年8月26日《解放日报》)。就是这样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周克芹创作比较论袁曙霞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的热爱,使他始终将创作的目光放在农村生活题材方面,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过于追求革命功利性——立志做“文坛”文学家,夺取封建文化阵地,与五四新文学相比,其作品又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以民众接受主体作为创作过程的核心,追求“农民文学家”的路子;而路翎力图表现的是创作主体本身,用接近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段,表现出极端非理性的动荡世界。与周立波相比较,赵树理的小说更加通俗化、自然本真,而周立波的小说创作更趋审美提炼、强调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小说之所以出现评价上的分歧,最重要的原因是赵的创作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其一是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其二是化立场和化人格的不相谐调,其三是审美趣味的自我束缚。  相似文献   

9.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过于追求革命功利性——立志做文坛文学家,夺取封建文化阵地,与五四新文学相比,其作品又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素有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之称,一九○六年出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九七○年含冤去世。赵树理早年曾与广大贫苦农民一样,饱受生活的辛酸,同时也酷爱民间艺术。这是他较早地走向革命、并以为广大农民群众乐于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赵树理的研究较普遍注重了赵树理现象的文学史宏阔性意义的考察,而对赵树理创作自身的文本意义却相对忽略了,对创作主体的认识也存在着简单化倾向,不少有影响的论著也依然不能说准确把握了作家创作的文化心理机制。比如赵树理“艺术迁就的悲剧”论,就依然是从一般社会学环境决定论出发,忽视了创作主体自觉意识的追求,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自觉认同的心理机制导向作用。再比如有人认为赵树理小说叙述方式的大众化选择的原因就是为了“政治上起作用,老百姓喜欢看”,却没能深入追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3.
<正> 赵树理,这位写农民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就象北方老农一样朴实忠厚,好似朗照的山涧泉水一样清亮欢快,如同黄土高原上的山药蛋一样醇香。他以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才华,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农民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无疑,  相似文献   

14.
电影文学学会首届年会在湖北召开。有幸来到黄州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有机会跟同学们见面,我很高兴。讲学不敢当,我只想把我对文学思索的几个问题,向大家汇报一下。  相似文献   

15.
哈代短篇小说创作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篇小说是哈代全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其长篇小说一样,哈代的短篇小说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悲观看法。尽管描写的题材多样、主题相异,但是对小人物们悲剧命运的描写与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批判始终是哈代短篇小说的思想主旋律。朴实的叙事手法、曲折离奇的情节、简练的语言和对自然景色的出色描绘则是哈代短篇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88年马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他的作品被中国大量翻译过来,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熟悉。马哈福兹的创作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不仅写有许多长篇小说、电影剧本,而且短篇小说的创作也是引人注目的。他创作出十多部短篇小说集。这些短篇小说表现出不同于长篇小说的风格,展示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苏瓷瓷是一位近年来崛起于文坛的杰出"80后"小说家。她对写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现在是除了写作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不会做、不想做的。”卫校毕业后,苏瓷瓷在精神病院工作了六年之久,特殊的生活经历为她的文学梦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18.
在十年动乱以后重新规划新生活的蓝图,把理想的种子洒向亿万人的心田——这,正是我们时代的特点,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包括作家、艺术家的崇高使命。张洁近几年来发表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反映了这种时代特点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英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有了蓬勃的发展。在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倾向,可以莫泊桑与契诃夫作为其代表。后者不强调故事的曲折和情节的完整,而是更多地仰赖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发。因而表面看来显得结构松驰、形式涣散。它追求通过细小琐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题材表现对人生有普遍、重大意义的主题。这两种来自欧洲大陆的倾向对英国小说都曾起过相当的影响。其中,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可以说属于契诃夫风格。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新西兰一个富裕的家庭。1903年至1906年间,她到伦敦王后学院念书。1908年她再度来到伦敦,开始了文学创作。1911年,她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一个德国膳宿公寓里》,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以后她陆续在当时的《新世纪》、《信号曲》等期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评论。1920年小说集《幸福》的出版标志着她在文坛的地位被承认。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曼斯菲尔德写出了她一生中最佳的作品,如《航行》、《陌生人》等。1922年结集为《园会》出版。1923年,女作家死于肺病。  相似文献   

20.
一《短篇小说一集》收录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作品,起自1919年,迄于1990年。在五十年代以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为英国殖民地,共处在一个政治实体之内,因此,我们把两国的短篇小说合为一集,同时为了行文的方便,《导言》也将两国合在一起论述。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1919年10月,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刊,其副刊《新国民杂志》开始出现具有新思想、新精神的白话文学作品,新加坡文学史家方修认为这就是马华新文学史的发端。七十多年来,新马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据统计,1965年以前新马两地出版的文学作品单行本,共计818本;1965年至1979年新加坡出版的单行本,计553本①。如果再加上马来西亚和最近10年来出版的单行本,估计约达3000本。其他没有结集的散见于各种报章杂志的作品,数量就更加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