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同起 《历史教学》2002,4(12):5-1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徙.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徒。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徒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3.
2005年,全球难民人数下降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2004年的950万减少到840万;2002年以来,共有600多万难民返回故乡,阿富汗仍然是目前“制造”难民最多的国家,200万阿富汗难民分布在72个难民收容国;在苏丹、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地,数百万流离失所者为了生存而挣扎;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也因为战乱而出现了“难民潮”。哥伦比亚已成为南美输出难民最多的国家,25万哥伦比亚人流落到了邻国厄瓜多尔,数万哥伦比亚难民进入委内瑞拉、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目前,哥伦比亚的暴力冲突有增无减,难民数量持续上升。“世界难民日为了保证难民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湘桂败退与西南难民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中国抗日正面战场出现了抗战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失败,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抵抗无力,给战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涌入西南的难民潮。这次难民潮是战争失利的直接产物。侵华日军从5月挑起湘北战事到12月初挺进至贵州境内的独山、都匀附近,不到半年之内,打通粤汉路北段、湘桂路、黔桂路及越桂公路,前锋所指,距贵阳仅120公里,直接威胁到中国战区的军事政治中心——重庆。战区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家园毁于炮火,财产化为灰烬,生命毫无保障,为了生存,为了不当亡国奴,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走上了逃难的道路。具体而言,难民潮的产生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5.
美国操纵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不仅给南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财产损失,还炸出了几十万难民。大批阿卜为躲避战祸,被迫离乡背井涌入临近的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为了救助这些可怜的难民,联合国难民公署高级专员、年逾古稀的绪方贞子再一次亲临硝烟弥漫的巴尔干。有人说,战争制造难民,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难民,哪里就能见到绪方贞子的身影。是的,这次北约对南动武又把这位日本老妇人推到了摄像机和照像机前面,使她再一次成为热门人物。人们议论她,关心她,赞扬她。她,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绪方贞子生于…  相似文献   

6.
界河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战争,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提起战争,总会让人忆起那一幕幕血雨腥风的场面,想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景,闪现饱受战争之苦的难民们焦灼的眼神。战争带走了最美好的情感和记忆,带来的却是无辜民众无法抹去的伤痛和迷茫。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大量难民涌入桂林。为了解决难民生存问题,开垦桂林的荒地。中央委员会所统辖的筹赈会在桂林成立移桂难民垦殖处并在桂林良丰乡十里坪建立了具有试验性质的桂林难民垦殖区。从战争引发的难民问题与桂林难民垦殖区的建立、建设和成效等三个方面来简略的叙述抗战时期桂林难民殖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继政治难民、经济难民和战争难民之后,“环境难民”问题又困扰世界一些国家。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计,今后35年“环境难民”将大幅度增加。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在一片酷热难耐的沙漠中,一群难民正缓慢地向边境移动。一位虚弱的母亲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她抱着孩子找到一位神父,想把孩子托付给神父,因为她觉得自己已无法撑到边境。然而,神父断然拒绝了这位可怜母亲的要求,他说:“你自己的孩子,当然要由你自己负责,我无法代劳!”母亲万般无奈,只得抱起自己的孩子回到难民潮中。令人惊奇的是,这位虚弱的母亲抱着孩子,尾随难民潮一天又一天蹒跚前行,最后竟步行到了数百公里之外的边境。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护理照顾下,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都平安地活了下来。那位神父是充满智慧的,试想,如果当初神父满足了这位…  相似文献   

10.
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字会医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救助战争伤兵和难民为宗旨的国际性红十字会组织,它以红十字会医院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营口、烟台、天津等地。这些红十字会医院都是由在华的西方人士(包括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军人)组织创办和领导的。它们对当时战地的中国伤兵和难民的救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西方现代性质的红十字会组织在中国的出现,对于中国传统和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1894年,中国人背负着宗藩关系的历史重负,被久谋用武的日本拖入了一场猝起的战争。其间陆战的屡败和海战的重挫;朝廷由主战开始到岌岌谋和;清议激亢而不能中事理,以及深知战争不能了此一局的李鸿章又在实际上不得不主持战争,并"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而承担全部的胜负之责,都以当日中国的四顾失措和整体困蹙,反照了形成于东亚历史中的以文化相系连的秩序在暴力之下的分崩离析与痛苦的重组。这种变化发生在东亚近代化过程之中,它所体现的是近代化过程中黑暗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祭,中日两国都没有忘记那场改变中国和日本历史进程的战争。日本并未从中汲取教训,痛定思痛,反而有些人称那场战争是"非计划,非预谋的突发事件",认为日本进行的是一场合理的战争。一些极端分子还纷纷进入靖国神社参拜--包括甲午战争时践踏中国国土、蹂躏中国人民的"皇军"之鬼魂。过去,国人曾一再谈及甲午启迪,以警示人们,但在面对日趋恶化的中日关系的现实状况,甲午战争给人们的历史警示和告诫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3.
叶琼瑶 《文教资料》2010,(27):101-103
在抗战初期,国土沦丧,大批的难民跟随国民政府涌向武汉.使武汉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庞大的难民潮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上升为政治问题。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难民措施.这些措施富有时代的特色,在抗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国民政府的根本性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王萱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4):14-18,39
生态难民,顾名思义可以简单描述为面对生态灾难而被迫逃离的人。生态难民现象古已有之,但生态难民的概念至今还没有被国际难民法确认。国际上缺少专门的对生态难民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与措施。生态难民制度的存在从社会需求层面、法律需求层面以及现实依据层面来说,是合理与必需的。生态难民与国际难民法所规定的政治难民不同,主要是由于生态灾害而造成。实际上,生态难民与政治难民是相联系的,很大一部分生态难民可以纳入到政治难民之中,利用现有的国际难民法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之暇,我重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甚有感触。把《战争论》中的一些观点结合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对战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明确了气候难民的定义及特征,对比了气候难民与环境难民的区别,分析了气候难民尚未取得国际法上的法律地位的原因及困境,从三个方面指出气候难民应得到国际立法保护:气候难民比环境难民具有更优越的立法条件;世界各国对气候难民都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气候难民产生的原因不能成为其获得立法保护的阻碍。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从对读者的分析入手,剖析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读者与作者在政治上的视野遇合促成了五、六十年代战争小说数量的丰收和艺术上的粗糙,读者的审美期待孕育了八十年代战争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但又不免过于肤泛,而九十年代读者审美的多元化则使得战争文学回归文学本体,体现出史诗化的美学追求,并对学术界普遍流行的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为军事文学创作的两次高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0.
自有文学以来,战争就和爱情、死亡等一起构成了文学永恒的表现主题,不同时代、民族的战争文学各有其不同的特色,反映了作家及特定时代的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发轫时期的神话就已有了反映战争的篇章,《黄帝擒蚩尤》即其一例。到了《诗经》,更有明显的反映,你看:“有伯兮蝎兮,帮之桀兮。伯也执,为王前驱”①的自豪,也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②的哀怨,更有“我东曰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