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Communication)对传播的认识,一般因为参照的理论框架及对传播过程强调的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无论如何,传播包括五个基本因素:发送器、接收器、某种方式或工具、讯息、效果。传播过程始于发送者传达信息,然后通过特定媒介或渠道制码并发出,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对信息进行译码与解释,然后以某种方式把是否理解的符号返回。噪音或干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阻碍作用,这种干扰可能是内在的(对信息或发讯者的抗拒力,例如在接收者一方就有);也可能是外在的(噪音、精力不集中、语言水平不够等等)。在传播过程中、发讯人、信息和接收者是主要角色。传播者的地位、他们的面部表情或声音等因素,影响讯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赵姗华 《青年记者》2012,(20):28-29
在广告传播模型中,通过广告的传播来给予接收者信息,一方面可增加接收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能影响接受者产生实际的购买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信息被一个或多个"接收者"通过各自以往的经验,将象征性的广告语言翻译为自己的理解,①本文对广告传播过程中消费者个性化行为进行探索,从而研究对接受者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如何根据每一位信息接收者的个体特性有的放矢地传递专属于他的信息,是信息传播领域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将信息传播系统视为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并将当前设计领域最为热门的服务设计理念引入上述系统中,试图从服务设计的角度,研究信息传播的方法,使之能够摆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主动传播、被动接受的简单二元体格局,创造一种全新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灾害信息传播是指灾害信息的传递以及灾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要素的总和。灾害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内容限制,既包含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包含灾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静态要素。通过这个概念,可以发现:灾害信息传播是以灾害事件的发生为前提的;灾害信息传播既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也要注重社会效果;灾害信息传播是一个历史概念,这一概念的外延随着媒介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5.
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递传播观相比,仪式传播观开辟了新视角。仪式传播突出了信息接收者的主体性。同时,又将接收者带入传播的仪式氛围,使其丧失主体性,达到对接收者的精神控制,从而建构传播发起者希望的秩序状态。此外,作为仪式传播客观效果之一的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仪式传播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身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一个广泛而宏观的概念,具有先在性、客观性和个体性,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身份传播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传播主体接收、处理、传播信息并将其身份与信息的结合作用于传播各环节的信息活动.身份即传播,人类活动中任何信息的传递必然包括传播主体身份属性的传递.作为传播学的分支,身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身份地...  相似文献   

7.
彭楠 《青年记者》2017,(13):87-88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①不同的受众观会导致对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早期新闻传播中,受众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恽代英以独到的受众观为该刊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鲁辉  张智军  井媛 《传媒》2024,(3):88-90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信息接收者与信息传递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由共享与转发行为形成的二次传播也在信息传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对二次传播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内容上首先对研究背景、相关概念、二次传播对国内短视频发展的影响做了简要叙述,其次通过将SIPS模型带入广告视频的传播中,合理运用SIPS模型的传播特征、兴趣和共鸣的内在规律、双向沟通和及时性响应理论,为短视频的二次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出版传播过程研究是出版传播学的重要内容,出版传播过程包含出版传播者、传播内容(作品信息)和作为传播媒介的出版物以及接收者(读者)四个基本要素.对这四项基本要素进行内涵分析和研究视角的界定,是揭示和理解出版传播的微观机制及其规律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一、流式技术简介 流式技术是通过网络传输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的技术,是近几年来Internet发展的产物。其特点是:信息以平稳的方式流动。接收者可以在传输过程中理解传输的信息,而不需要所有的信息都传送完毕。根据带宽传递具有不同信息质量的信息(视、音频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只要是涉及资源集合搜索,现代检索系统一般都忽略了资源集合元数据的问题。而要揭示资源集合层次的信息,一种可选的方法是通过获得资源集合级和文献单元级的元数据,从而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一个对资源集合与文献单元元数据关系提供分类逻辑框架的开发项目。这个逻辑构架支持:元数据规范的开发者定义元数据元素;元数据创建者描述对象;系统设计者实现应用系统的开发,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集合级元数据所带来的好处。介绍资源集合与文献单元元数据之间存在的三类关系实例:“属性/值传递”、“值传递”和“值约束”,表明即便是对于这些简单的例子,一个精确的公式除了要符合一阶谓词逻辑之外,还需要引入模态概念。这些公式也属于近期信息检索和本体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微博信息建模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过程复杂现状,梳理模型构建的依据及其演化脉络。文章对现有微博信息模型进行功能解析和演化分析,从节点自身属性、链接关系到整体拓扑结构演化的视角,解析微博信息传播模型中的社会网络特征;从传播模式、传播影响因素和传播规律演化的角度,阐释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复杂网络特性;从传播预测和传播控制的视角,揭示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双重网络特质。文章提出微博信息传播模型的演化方向,即微博信息传播中节点、节点链接与信息内容的融合,复杂网络与多重网络的融合,微博信息传播与大数据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视听信息传播方式——电视,正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本文考察了网络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传播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视听信息的接收者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本文认为,视听信息的接收者正在从被动接收、单次接收信息的"受众"(receiver)变为表现出主动选择和多向传播的信息"使用者"(uSer),而这种转变将带动视听信息传播路径的多级化和传播效果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探究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的因素,为有针对性地监测预警、阻断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虚假信息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过程]基于S-O-R理论模型,综合考虑外部刺激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对传播者信任感知及传播行为的影响,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利用新冠肺疫情期间微博平台的虚假信息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虚假信息质量、信息发布者影响力和事件进展对信息接收者的信息传播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医护人员主题、呈现积极情感的网络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得信任和传播,网络影响力高的信息接收者在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辟谣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网络新闻,首先应当揭示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而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可以通过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出来。 传播过程一般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依次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传播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接收者(给谁)—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按照信息交流理论(Thoerles of Communication),信息的交流是按一个简单模式进行的:(1) 在一个交流过程中,(a)要有一个发出者和一个接收者;(b)在两者之间要有一个传递媒介,即交流渠道;(c)有被传递的信息,这个信息按某种方式转换成可在媒介中传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8):45-52
在社交媒体时代,风险信息传播的传播过程发生了极大改变,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愈发强烈。本研究以2015年11月震惊全球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对该社会网络中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精确的量化分析,研究事件发生后信息传播的动态网络结构。最终结果表明,事件中的风险感知网络是基于关键行动者的动态网络结构,关键行动者掌握重要信息源,中介行动者在风险信息扩散过程中充当意见领袖,使得风险信息在传播中被放大,能更快的传播至普通行动者。  相似文献   

19.
李庆林  杨方泽 《新闻知识》2023,(3):23-30+93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理解传播的新观念——传播的记录观,尝试突出和强调传播的时间维度。记录可理解为信息与信息生产者的剥离,与时间相关,在传播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传播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记录技术而不是传递技术的进步。记录是传播的基础,没有记录就没有传播。无论是传播的传递观还是仪式观,人们对传播的记录功能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记录视角来理解传播,可以综合体现传播的技术和文化特征,特别是对理解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档案信息传播中媒介运用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是“直接为接收者传递或运载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构件,档案信息要向受众传播,必然要运用到媒介。目前,档案部门运用的媒介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包括档案原件和印刷媒介)、声像媒介(照片、广播和电视)和新媒介(互联网、手机等),这四类媒介各有其信息传播的特点,档案部门只有遵循媒介运用的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