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敏 《新闻记者》2003,(9):56-58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起,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水流云在”,屹立不倒。它饱览世事,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铸就了中文报业的辉煌,也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它的历史是一笔财富,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也带给当今报业宝贵的启示。纵观《大公报》的历史,其办报理念薪火相传,随时间的推移和主办人的变化有所增加或修改,不断在诸种社会张力中寻求平衡,在历史的激烈碰撞中日臻成熟。如今,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教训和启发。《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和新闻专业主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创始人英敛之认为《大公报》应是一张忘己无私的报纸。…  相似文献   

2.
创刊于1902年的民办报纸《大公报》,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它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铸就了汉语报纸的辉煌。只有在它的历史中,我们才能触摸它、了解它;只有将它放到它所处的历史中,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它、认识它,客观地评价它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是清末中等社会的重要活动空间,而《大公报》的反缠足是中等社会的使命之一。《大公报》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国民不缠足。然而事实上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5.
提起新记《大公报》,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它充满自由主义精神的犀利言论和“四不主义”的办报主旨,甚少论及被《大公报》同仁视为报业第一要务的新闻报道。《大公报》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高效率的报道流程,同样体现了报纸独立的舆论立场、高尚的报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昭示了它作为一份现代专业化报纸的成熟。解放  相似文献   

6.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一个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媒介特点和历史地位,可以见证中国媒介环境的变迁.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这正是维新运动失败,辛亥革命尚未爆发,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由君主立宪制向民主共和制过渡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大公报》的百年沧桑中,其最受争议的发展阶段是新记公司主持阶段。本文通过书籍查阅和知网文献搜索,对新记《大公报》的历史研究成果按新闻、评论、广告、专刊和副刊五个类目进行分类归纳,目的在于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新记《大公报》的变化以及改革后的《大公报》对社会乃至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 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的天津《大公 报》和诞生于1915年的长沙《大公报》。可是, 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长沙 《大公报》。其实,诞生在社会剧烈动荡中的长沙 《大公报》,一诞生便表现出了锐不可当的气势。 无论从内容、办报宗旨、版面安排上都超出了处 于低潮期的同时期的天津《大公报》。它的创刊 就体现了一种勇气--报人为民请命、言论报 国、誓死以赴的勇气!11915年9月,正是袁世 凯复辟帝制紧锣密鼓时,它一创刊便高举反对帝 制的大旗,以"毋忘国耻"、"爱国救民"为宗 旨,以"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无畏气概, 与"帝制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受到读者热烈 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是以财经宣传为主的报纸。就它的任务来说,应该使它成为反映和指导财经工作的有力的工具,这首先要求坚持不懈地、充分地发扬它的财经特点。几年以来,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整风运动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公报编辑部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在这篇文章里,只能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贯彻执行依靠党、依靠群众的办报方针是发扬报纸特点的关键大公报坚持发扬财经特点的过程,是在新闻工作方面坚持两条路綫斗争的过程,也是坚持贯彻执行依靠党。依靠群众办报方针的过程。从1953年大公报由上海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出版开始,它就担负起财经宣传的任务,但是由于大公报是一张旧报纸,一部分编辑记者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的影响较深,虽然报纸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3):17-20
体育是大众传播重要的信息源。新记《大公报》的体育新闻传播,不仅反映了报人坚持正确体育新闻传播观的一份执着,而且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对国民素质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体育强国的理想追求。虽然新记《大公报》所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但是它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宝贵教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侧重分析新记《大公报》特色鲜明的体育新闻传播观和特色鲜明的体育新闻采编业务,以期丰富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沿袭的阶级性广播电视有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它的社会属性。广播电视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它是大众传播的一翼,是一种传播新闻信息与各种文化信息的工具。广播电视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领域,不能不受政治制度及其意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赵明 《当代传播》2002,(5):25-27
100年前的6月17日,在帝国主义的租界地天津诞生了《大公报》。它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奔走呼号,不畏强权,恪尽言责。早期的《大公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参与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2,3(1):35-36
《大公报》依附国民党,对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态度,是由其本身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曾在这家报纸长期担任负责职务的王芸生、曹谷冰在其所著《1926-1949的旧大公报》中说:《大公报》“是根植于大资产阶级的土壤中的。它属于大资产阶级,必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在这个历史时期,一张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报纸,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蒋介石搭上关系,乃是逻辑的必然。一般人说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是政学系机关报,其实它已超过了这种境界,而是直接为蒋介石的利益服务的了。”这篇长文谈到…  相似文献   

15.
刘磊 《东南传播》2011,(1):87-89
近几年,一批研究者开始摆脱意识形态束缚,重新审视新记《大公报》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笔者结合既有研究,把新记《大公报》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前十年,它以"四不方针"为办报思想的核心,坚持自由主义理念得到了朝野各党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抗战爆发后,它为了顾全大局又放弃了宝贵的言论自由,积极地拥护"国家中心论",这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让步;1945年后,《大公报》遭到国共两党的共同骂声,这是因为其坚持自由主义思想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国共已进入内战的客观事实,同时又囿于《大公报》人在纷繁复杂时局中难有高屋建瓴的全局意识,想超脱两党之上对他们共同监督,势必会迎来双方的骂声,但《大公报》人这种坚持新闻专业意识的精神仍值得今天的报界学习。  相似文献   

16.
近代《大公报》中关于图书馆事业的记载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社会学视野去观察图书馆的近代功能定位、民众观感、社会评价、历史贡献的良好视角。在近代独特的历史环境下,图书馆将基层的识字教育、平民教育与学术文化传播职能集于一身,其所担负的社会文化职能被拓展和放大,对促进近代文化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4。参考文献81。  相似文献   

17.
马丽 《新闻世界》2009,(11):73-74
《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带给现代中国报业良多启示,本文在对三十年代《大公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报纸办报理念的角度来探讨当代中国报业的生存问题,即这份昔日的民间大报带给当今报业的启示:以民生的视角来关照社会,以民生的角度写新闻,做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纪念日。党的新闻事业,是在同 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 的。穆欣同志撰写的《中国命运攸关的 三次论战──周恩来领导党报和〈大公 报〉的政治交锋》一文,反映了党报与拥 蒋反共的资产阶级报纸斗争的一段重 要历史。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 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很有 借鉴意义。 本期发表的是该篇长文的第一部 分。周恩来领导党报与《大公报》的三次 论战,《周恩来〈致大公报书〉》、《与大公 报论国是》、《可耻的大公报社论》等亦 将分次刊出。  相似文献   

19.
黄荣 《新闻世界》2013,(7):235-236
【摘要】见证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年《大公报》,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关于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我们有太多的感慨。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开辟出的群英荟萃之盛景。那一段时光,是《大公报》人才辈出、熠熠生辉的时光。本文从重视人才、挑选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四个方面,对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局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廖欣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丈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