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理对峙”是传统文化之下个体生存的一种典型处境。长期抒情文学传统包含了由此产生的大量“悲情原型”,此类阅读经验参与民族主体性的构成,并在叙事艺术兴起之后以“苦戏”的方式延续和加强。在详细分析两部早期中国电影“苦戏”模式的基础之上,广泛论及了中国主流电影及电视创作,说明这一传统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及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是电影《东京审判》海报上那句赫然的宣传语——“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让我这个中国人了解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那段历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史实大片,《东京审判》首度揭密了那段跌宕起伏、震撼人心却不为太多人熟知的历史,完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电影题材从打击日本侵略者向审判侵略元凶的飞跃。就像一篇影评里说的:“在这个电影江湖里花拳绣腿大行其道的时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虽然电影本身无法承受历史和现实之重,但不能否认,《东京审判》让我们再一次正视了一段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充分借助现代商业片、类型片叙事模式,融合高科技的影像呈现,将著名的红色经典打造成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新主旋律电影,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变奏。其创作立意和艺术创新之道,不仅拓展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题材和方法,而且对中国主旋律电影走向世界都具有积极的探索、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电影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现实与弘扬革命的一次重大文化实践,它实现了本土电影形态从泛道德化的“复古”到直面社会历史语境的“介入”。以成立“党的电影小组”为发端的一系列组织领导和“有片必评、互鸣互纠”的思想指导,使中国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建构,完全有别于以往电影创作与研究中那种个人式的单纯、自为的文化思想活动,并最终发挥了电影在中国共产党整体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功能。这不仅使得左翼电影本身的创作和批评在当时影响甚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后续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5.
Talk To Us     
横向: 1.根据美国作家丹·布朗的同名悬疑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汤姆.汉克斯主演2.谢霆锋的一首代表歌曲3.世界排名曾长期占据第一的苏格兰籍男子斯诺克高手4.澳洲肥皂剧女星,现为网坛名将休伊特的妻子5.日本女艺人,有“日剧女王”之称,也曾与张国荣、刘德华合演过电影6.客套话,表示和对方相会感到荣幸7.“发哥”进军好莱坞的影片之一,与朱迪.福斯特台演的一部史诗大片8.中国最早以有声电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发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艺术元素9.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故事的影片,由章子怡、陈冲、姜文主演10.动画片《花仙子》中与主人公小蓓对立的一位人物,大家对她的跟班波奇有着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19世纪90年代,“电戏”传入中国.1897年9月5日李伯元所办的《游戏报》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电影评论”文章.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片断,至今已整整100年.中国早期电影工作者主要与通俗作家合作编剧,拍摄一些中国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默片”,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电影的教化作用.1931年由中国电影工作者、进步的新剧艺工作者与通俗作家通力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在“9&;#183;18”、“1&;#183;28”后,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促使我国的电影事业在国难声中很快步入了一个左翼电影主潮期.  相似文献   

7.
内容提要《破毕舍歪传》和《风雨耀华力》两部长篇小说借鉴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和民国初年集锦小说的形式,以深沉忧患意识和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展现了泰华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是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泰华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历了“现实主义影片一探索片一娱乐片”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歌舞片、历史片、革命片、生活片、儿童片、探索片和娱乐片七种类型。其中,探索片和娱乐片最值得研究和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先锋性,表达人文关怀,凸显娱乐性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总结其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有利于探索和揭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电影范围来看,故事片是所有电影种类(歌舞、科幻、音乐、美术、动画片等)中生产量最大的一种。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地位是靠故事片来奠定的,故事片是电影艺术的根本。著名的电影剧作理论家悉德·菲尔德给电影和电影剧本下定义说:“一部电影剧本就是由一个个画面讲出来的故事。一个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另一位电影理论家麦茨则坚定地认为:“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没有影片。”(《现代电影与叙事性》)中国电影本来很重视故事情节的表现,但近十年来的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淡化故事”。淡化故事不仅没能带来所谓“纯电影”的形成或“电影语言的革新”,而且其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因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失去大量观众。“淡化故事”这一趋向一旦走向极端,必将引致所谓西方现代派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国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史学及评价:(一)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三个时代是从“基础说”至“文学说”到“文学价值说”;(二)以异域理论研究为参照,对比同期中国研究现状,认为电影文学是受制于“技术与艺术合力”的新文体,其独特的电影思维在创作中以“外形式”的“框架”影响着电影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电影片名即是影片的广告和商标,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质上是广告翻译,这就决定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方式有着异于一般文本翻译的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另译,一种对影片的片名进行重新命名的再创作行为。本文结合广告翻译的特性和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探讨另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06,(1C):86-89
从1905年我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至今,足足走过了100年。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  相似文献   

13.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东方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中国更是其中的代表。然而,在世界电影,这个历史并非久远的独特文化格局中,东方电影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面对西方资本和媒体高度结合的文化艺术冲击,中国的电影在近年来反而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樊和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演讲中曾经说到“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而这种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涵养……”正因如此,在不断对自我的探索和发掘定位的过程中,将东方传统的理性之光与西方张扬的奢欲之情不断融合,我们才能欣喜地看到一部部晕染首浓厚东方情怀的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族异彩。  相似文献   

14.
网友“雪盲”在今年2月15日的网上揭秘说:“去年某日夜班无聊,在某电影网站上添加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剧情信口胡诌,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和一种超越种族和语种的人类叙事,天生就是人类意识最好的表达工具。本文试从科幻电影、战争电影、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三个层面介绍当代电影中与文学创作一脉相承而又独具特色的“人类意识”的表现,并指出中国电影在“地球村时代”弥补创作中“人类意识”的缺失、拓宽视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26岁的袁泉姐姐凭借着在《美丽的大脚》一片中的出众表演一举夺得最佳女配角奖。袁泉自出道以来在事业上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至今她总共拍了4部电影,这4部电影就给她带来了中国电影界的诸多荣誉:她先后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政府最高荣誉“华表奖”、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喜爱的女演员奖”,可以说创造了中国电影界一个不小的神话。袁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活泼、好学、懂事的孩子,你想知道她小时候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17.
"自卫还击战电影"作为对1979-1989年间南疆边境战事的银幕反映,是80年代中国电影故事片创作的特定产物,它的作品形态亦是80年代故事片创作的整体形态:宣教片、探索片、娱乐片,"三足鼎立"的典型代表。回顾这一类特殊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今已被遗忘了的"自卫还击战电影"。  相似文献   

18.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9.
从1905年我国的第一部电影诞生至今,足足走过了100年。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末,很快被当作一“种新奇的玩意”输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的电影放映。1905年,中国人也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他购  相似文献   

20.
吴岩  郭凯 《成才之路》2009,(5):90-90
科学出版社的“火蝴蝶文丛”是六位科学文化人创作的一套随笔集,以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背景。丰富的多样性和个性情怀.展开了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而其中江晓原的《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在其中显得尤为特殊,这竟然是一部科幻小说和电影的评论集。身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的创建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