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朝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非常注重品人辨体。品人主要表现为对丕、植的推尊与对刘、王优劣的论争;辨体主要表现为区分建安文学与其他时代文学、探讨建安作家的渊源以及评定相关文体的代表作品等。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学雅俗之论主要在诗论和曲论两个维面上展开。从诗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去俗崇雅予以细致探讨;二是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因素与论题予以考察;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从曲学雅俗之论而言,明人主要对戏曲用俗予以大力肯定,对戏曲雅俗的相成相生予以较深入的探讨。上述两个维面,为清代文学雅俗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温州乱弹“八仙戏”保留的34个曲牌是研究曲体演变的重要“活态”资料.温州乱弹八仙戏曲牌,文体形式上“辞无定体”,音乐传承上则“有腔可寻”,说明民间传统戏曲传承“重曲轻文”,以音乐为本位,与文人戏曲首重文学大相径庭.传统戏曲在雅、俗两个文化空间中传承流变的模式和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论的影响,改编而来的戏曲在叙述方法、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与原本小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戏曲创作高度繁荣为特征的元代文学,把中国叙事性文艺推进到了“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的“真戏曲”时代.①从此打破了中国文坛长期以抒情性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格局,从大都、杭州等商业城市涌现出一大批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戏曲艺术不仅从数量,而且从质量上看都占据了文艺领域的主流,进而成为“一代之文学”.与繁荣的戏曲创作相比,这时却没有产生相应称的戏曲理论.理论著述仅见于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用“诗话”二字作为书名,与“诗”“话”相关著作的文本体制有关,其借鉴说部的文体特征,在标题、记事与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了独有的艺术文本魅力。同时,从文本传播视角下分析发现,其语言文本戏曲韵味明显、元代基础方言深厚、图文匹配的解说形式,给当时的变文发展带来了极大艺术突破。关于其文体流变特点和表现形式,历来学者从小说、故事、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探索,文章深入查找了相关文本资料,着重从对外传播视角分析该文本的文体流变现象,为揭示此类文学文本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提供多层次观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学教学》2020,(4):F0003-F0003
本书以大文学史观为指导思想,将文学置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立体交叉的生态背景中,探讨其发展及由此形成的特质。全文按文体分为诗歌、辞赋、骈文、散文、史传文学、小说戏曲、文学思想七编,从各体文学与文化专题发展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文体新变是中长篇小说比较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在借鉴西方文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奇”“诗歌”“戏曲”等文体资源,呈现出“文备众体”的特征。与此相适应,这些小说在叙事上由“叙述”转向“说话”,并于“闲聊”“絮语”之中,表现出鲜明的杂糅化特征。这些小说在文体和语体上探索实践对其叙事结构产生影响,不仅使其获得了“完整时间长度”,也使其拥有了“共时态”的叙事空间,展现出了时空体组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文学在俄罗斯是文学的一个支脉,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则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人与人”的主流文学,创作以“人与自然”为范畴的大自然文学,是苏联一些作家为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是非的“以退为进”的不得已办法。大自然文学从文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实录性、知识性、科普性的作品;第二大类是大自然氛围浓郁的小说作品;第三大类是传递人类“绿色思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学观念以魏晋为“文学的自觉期”,偏重于对作品情性的研究。然而,一个时代的知识修养大可改变一个时代的文学。魏晋时期,地学知识的发展,影响了原有文体的特性,并衍生出新的文体形式。时人以山水为题,以之为赋、为序、为书、为记,虽各有体式而在知识结构上相互影响,这种“文体宜兼”的特性,实质上涉及到一个时代知识体系的发展与文体变革的关系。从知识的传承、扩展角度对文体的变革进行研究,对于拓展现有的文体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体和语体是两个不同的术语(不少人认为是一个意思)。前者是指文学的体裁,后者是指为适应文体而采用的语言样式。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用不同于小说、戏曲、诗歌等语言表达方式的各种手段,来和“散文”的思想内容相适应。这便是文体和语体的关系,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抒情散文(随笔)、序跋、杂文、游记、书信、乃至日记、速写  相似文献   

13.
《文辨》是王若虚专门论述文章之学的文话著作,该书以辨博著称,论文推尊苏轼,具有明显的金源文化特征。《文辨》以文章“惟适其宜”为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文字表达、文体风格、文章体制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构成了一个自适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明人“韵”论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在“韵”之为“声”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诗之“声”,具有独立于“义”之传达的自指性及审美的情感性;在“韵”之为“神”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神”在结构上对“声”之“有限性”的超越,在生成过程中对“声”之“人工性”的超越。而对工具性、人工性、有限性的超越使诗之“声”获得了澄明人与世界万物的本体功能。明人“韵”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诗学本体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戏曲是一门兼容并包的的艺术,不仅包容了唐诗、宋词、元散曲,而且包容了汉赋、六朝骈文乃至先秦古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在戏曲中有一种由黄门(即宦官)诵出的赋,文中称为“黄门赋”。赋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是我国独有的文体,而这种所谓的“死文学”,竞也神奇地存活于戏曲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笔者不揣浅陋,撰成此文,以期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7.
《马桥词典》作为一部在文体上极富创新性的实验小说,其文体新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域外文学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它与昆德拉小说的关系:词典作为观照方式;词典作为结构方式;“复调”文体。文末并简要分析韩少功接受昆德拉影响的可能性,如精神气质的相近、韩对昆氏小说的推崇与翻译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考作文让考生自选文体的越来越多,这给习作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面对同一试题,除了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外,还可以灵活选用自己擅长的其他体裁完成作文,以充分地展示个性与才情。这几年中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上可谓“百花齐放”、“争妍斗艳”,不少考生巧思独运,写出了一批体裁上有创新的佳作。一、借用文学体裁在写作功底扎实的学生看来,既然文体不限,那么各种文学体裁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小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等。当然,中学生写这类作品需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常见的文学体裁写法上也各有要求。比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考作文呈现出一个重要特点———文体自选,这样就给习作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面对同一试题,除了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外,还可以灵活选用自己擅长的其他体裁完成作文,以充分地展示个性与才情。这几年中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上可谓“百花齐放”“争妍斗艳”,不少考生巧思独运,写出了一批体裁上有创新的佳作。一、借用文学体裁在写作功底扎实的学生看来,既然文体不限,那么各种文学体裁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小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等。当然,中学生写这类作品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常见的文学体裁写法上也各有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从文体着眼,作中西文学比较,我们发现,中国文学在诗词歌赋、戏曲小说诸多品种外,拿不出那种作为民族文学的源头、规模宏大、对以后的本土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史诗。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注意,经过努力,发掘、整理、翻译了一批少数民族原来口口相传的长篇英雄叙事诗(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不妨即以“史诗”称之。但这些并没有能进入文学交流系统的“史诗”,在我国几千年文学发展史上所占的位置却是没法和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相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